舞剧《丝路花雨》

搜索文档
舞剧创作莫要堆砌文化符号(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艺术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要展示"我们有什么",更要回 答"我们是谁";不仅要呈现文化的风貌,更要表现精神的内涵。唯有将文化元素与剧情编排有机融合, 舞剧才能避免沦为符号堆砌,才能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近年来,国内院团新创排的舞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作品集中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受到 市场欢迎和观众喜爱。舞剧编导们深入敦煌壁画、汉唐乐舞等传统文化宝库,提炼出极具辨识度的视觉 符号,进行舞台艺术转化。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品热衷于堆砌文化符号,弱化了舞剧叙事功能,这一现 象也引起了人们关注。 有的作品做成了地方文化"大杂烩"式的舞台秀;还有的作品宛若旅游宣传片,只满足于场景再现和符号 拼贴,把舞剧降格为旅游推广的视觉广告。例如,某作品以古代瓷艺为主题,从采泥、拉坯到施釉、烧 制,舞蹈编排只停留于制瓷技术的"图解",舞段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千年窑火映照下,难觅人的 温度。还有的作品聚焦工匠群像,舞蹈动作只是机械化展现,如同一件仿古工艺品,外表精致但缺乏灵 魂。 这种创作倾向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一方面,《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优秀舞剧作品的成功,引来跟 风效仿,但创作 ...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56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传承与创新 - 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故事 自1979年首演以来历经两次改版 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4000场 累计观众超545万人次 [1] - 舞剧开创了全新的敦煌舞 核心动作"S形"曲线由头、肩、胯弯曲形成 富有民族特色 演员需长时间练习 单个动作需保持两小时 [2] - 近些年舞剧创新编排音乐 融入现代舞元素 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感染力和观赏性 [2] 演员席佳丽的表演与成长 - 席佳丽是《丝路花雨》第26位"英娘"扮演者 也是最年轻的女主角 为融入角色观看电影版不下20遍 反复琢磨人物表演和情绪转换 [1] - 为掌握高难度"反弹琵琶"舞姿 席佳丽3次前往莫高窟观看壁画原型 并在演出中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该动作 [2] - 席佳丽已参演《丝路花雨》近200场次 跟随团队到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逐渐形成个人舞蹈风格 [2]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丝路花雨》以舞蹈形式展现敦煌风采 被称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即使无台词仍受国际观众赞誉 [3] - 通过青年演员的演绎 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激发观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 [1][3] - 演出后观众常表达对敦煌文化的向往 如留言"想去实地感受敦煌文化" 并热情模仿剧中舞姿 [1][2]
舞剧精品是“演”出来的(面对面)
人民日报· 2025-05-28 22:31
舞剧创作与特色 - 舞剧《大梦敦煌》25年演出2000场,覆盖31个省份和23个国家,并斩获文华奖、荷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 [2] - 创作灵感源于敦煌采风,聚焦"人"的故事而非单纯再现壁画,通过舞姿诠释画匠精神,形成与《丝路花雨》的差异化 [2] - 音乐融合交响乐与民族性,使用琵琶、笛子、板胡等传统乐器构建声场,强化地域符号与人文情怀的契合 [3][6] 艺术表现与创新 - 舞美设计以色彩叙事:黑色、彩色、红色、金色飞天分别对应剧情转折(濒死、爱情、追杀、壁画完成),蓝色飞天象征女主牺牲的泪点场景 [3][4] - 采用雕塑幕布景高度还原敦煌实景,并通过新增情节(如莫高乔装参与招亲、飞天长绸琵琶女表演)持续优化戏剧冲突与氛围 [6] - 音乐创作经历角色名调整("画工"→"莫高"),主题旋律从地域符号升华至情感共鸣,形成经典性 [6] 市场影响与传承 - 以商演为主,通过每场复盘实现多次结构调整(如2018年情节强化),观众群体覆盖多代人 [6] - 与《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经典舞剧类比,强调音乐在舞剧经典化中的核心地位 [5] - 25周年纪念版演出标志作品进入新阶段,持续吸引新生代演员和观众参与文化传承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