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只此青绿》
icon
搜索文档
舞剧创作莫要堆砌文化符号(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艺术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要展示"我们有什么",更要回 答"我们是谁";不仅要呈现文化的风貌,更要表现精神的内涵。唯有将文化元素与剧情编排有机融合, 舞剧才能避免沦为符号堆砌,才能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近年来,国内院团新创排的舞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作品集中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受到 市场欢迎和观众喜爱。舞剧编导们深入敦煌壁画、汉唐乐舞等传统文化宝库,提炼出极具辨识度的视觉 符号,进行舞台艺术转化。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品热衷于堆砌文化符号,弱化了舞剧叙事功能,这一现 象也引起了人们关注。 有的作品做成了地方文化"大杂烩"式的舞台秀;还有的作品宛若旅游宣传片,只满足于场景再现和符号 拼贴,把舞剧降格为旅游推广的视觉广告。例如,某作品以古代瓷艺为主题,从采泥、拉坯到施釉、烧 制,舞蹈编排只停留于制瓷技术的"图解",舞段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千年窑火映照下,难觅人的 温度。还有的作品聚焦工匠群像,舞蹈动作只是机械化展现,如同一件仿古工艺品,外表精致但缺乏灵 魂。 这种创作倾向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一方面,《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优秀舞剧作品的成功,引来跟 风效仿,但创作 ...
主题创作要“心到力也足”(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09 22:32
行业现状分析 - 近年来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舞剧《只此青绿》、绘画《蓝色粮仓》等[1] - 同时存在部分作品生命周期短的现象:剧目演几场就封箱、实景演出上座率低、影片院线"一日游"[1] - 主要原因包括选题轻率导致立意平庸、艺术创作组织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1] 创作问题剖析 - 选题问题:组织方缺乏对题材社会价值、呈现方式和公众接受度的深入研究,造成选题雷同[1] - 创作组织问题:临时拼凑班子,主创体验生活浮光掠影,作品缺乏打磨,存在名家挂名现象[1] - 市场机制问题:缺乏市场前景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现象[1] 解决方案建议 - 需从专业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和观众接受度,把好选题关吸引优秀艺术家[2] - 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2] - 需做好组织服务工作,为创作采风、体验生活等提供保障[2] - 建议创作与评论联动,通过改稿会等方式提高品质[2] 成功案例研究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成为爆款,得益于职业精神强、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团队[3] - 主创通过与张桂梅深入接触,捕捉到不同于新闻报道的鲜活形象[3] - 案例显示专业创作者遇到钟情题材会迸发灵感和热情[3]
青年演员说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28
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 艺术创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与精进,如舞剧《只此青绿》中"青绿腰"动作的打磨过程体现了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1] - 音乐剧表演需沉下心观察生活、打磨技艺,通过剧情与旋律搭建情感桥梁,如《在远方》通过欢快旋律展现快递员群体的乐观坚韧 [2][3] - 话剧表演需深入研读角色背景,如关晓彤为饰演秦怡反复揣摩传记内容,体现对角色的敬畏之心 [4] 艺术与时代使命的结合 - 文艺工作者需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如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时,为巡道战士进行专场表演体现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 [1] - 音乐剧创作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如《在远方》通过快递小哥的故事展现当代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2] - 青年演员肩负传承前辈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吴磊通过《西北岁月》等作品学习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6] 行业标杆的示范效应 - 游本昌"戏无大小,心守平常"的原则成为行业精神标杆,其九旬高龄入党的行为诠释了艺术家的信仰追求 [1][4][6] - 秦怡"一生在追求中"的从业理念与游本昌"继续前进"的登山精神共同构成行业价值导向 [4] - 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为青年从业者树立了"好好演戏,好好做人"的职业准则 [6] 行业发展趋势 - 文艺创作日益强调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如音乐剧通过观察生活细节增强作品感染力 [2][3] - 青年文艺工作者正积极将专业素养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相结合,体现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5] - 表演艺术领域呈现"艺术为人民"的鲜明导向,慰问演出等实践活动成为行业常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