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约房
icon
搜索文档
阳光下的守护丨重庆渝中公安创新“网约房”治理新模式
环球网· 2025-08-20 11:02
行业规模与市场背景 - 重庆渝中区作为热门旅游核心区 2025年春节假期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1] - 区域内网约房数量达1.6万余间 主要分布在高楼公寓和居民小区中[1] - 网约房作为新兴住宿业态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选房和密码解锁服务 深受年轻人青睐[1] 监管体系创新 - 2024年底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 明确公安部门为主管单位并细化10余个部门职责[3] - 建立"一房一码"动态管理机制 每间网约房需通过"渝快办"平台申报并生成唯一房源码[3] - 已发放房源码1.3万余个 实现房源底数清、情况明的管理目标[3]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通过"畅住助手"小程序实现实名认证和手机蓝牙解锁门禁 登记准确率从不足60%提升至100%[5] - 智能门锁普及率达74.83% 为经营者年均减少手动登记时间超2万小时[5] - 实施四色管理制度(绿蓝黄红) 初始10分绿码 低于6分红码强制下架[5] 协同治理成效 - 成立网约房自治联盟并制定《经营自律公约》 2025年以来协同处置纠纷近400起[6] - 涉网约房警情同比下降33.8% 有效化解邻里干扰和价格纠纷等矛盾[6] - 通过"渝快办"和"畅住助手"实时收集投诉并自动流转至多部门协同处置[6] 未来发展规划 - 依托"畅住助手"小程序为住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推荐 为经营者接入智慧营销系统[6] - 政府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网约房从安全薄弱点转变为治理亮点[6] - 当前1600家经营者参与治理 实现政府治理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7]
阳光下的守护|刷身份证即可登记入住 重庆渝中警方积极探索网约房智慧监管改革
央视网· 2025-08-20 10:14
行业规模与现状 - 网约房行业在重庆市渝中区拥有超过16,000间房源 市场经营规模达数亿元[1] - 行业存在房源质量参差不齐 规范缺失 矛盾纠纷高发 治安隐患显著等问题[1] - 网约房主要分布在景点周边公寓和居民楼内 采用线上经营模式 存在监管漏洞和盲区[1] 监管政策创新 - 重庆市渝中区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 建立动态积分赋色管理机制[1] - 要求经营者通过"渝快办"平台申请报备 网约房平台必须使用并验证房源码真实性[1] - 明确区公安分局为主管部门 细化商务 市场监管 住建 消防等多部门监管职责[1] 房源码管理体系 - 房源码默认积分10分并赋绿色 违规行为将扣减积分并变更颜色代码[4] - 蓝码需经营者自行整改 黄码需监管部门督促整改 红码(积分低于6分)将强制下架[4] - 全区已发放房源码超过13,000个 实现网约房管理底数清晰化[4] 技术管控措施 - 采用物联网技术提供物业管理系统 住客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和刷身份证入住[7] - 系统有效解决网约房"前台缺失问题" 管住开门入住关键环节[7] - 智管服务系统可推送未成年人入住等预警提示 协助警方及时处置安全隐患[7]
网约房违规“赋红码”强制下架,重庆渝中探索“一房一码”
南方都市报· 2025-08-20 07:29
行业监管政策创新 - 重庆渝中区出台全国首个网约房地方性政府规范文件《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1][2] - 建立"一房一码"数字化管理机制 线上发放房源码超1.3万个[1][2][3] - 实施四色分级管理制度 按积分对网约房赋绿蓝黄红码 红码强制下架整改[3] 行业规模与现状 - 渝中区网约房存量超1.6万间 涉及经营者1600余家 从业人员6000余人[2] - 市场规模达数亿元 主要集中分布于解放碑洪崖洞等热门景点区域[2] - 行业存在监管盲区 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高发场所[2] 经营准入规范 - 经营者需通过"渝快办"提交营业执照产权证明等材料 经多部门联合审核[3] - 必须获取房源码方可上架平台经营 无码或失效码禁止发布房源[3] - 职能部门对基础信息进行线上及现场双重复核[3] 智能管理措施 - 推广智能门锁系统 当前普及率达74.83%[4][5] - 开发"乐住助手"小程序 住客需实名认证后凭身份证开锁入住[4] - 实现从"经营者登记"到"住客自主规范登记"的流程重构[5] 实施成效 - 涉网约房相关警情同比下降33.8%[5] - 游客纠纷投诉大幅下降 住宿安全度显著提升[5] - 有效解决虚假宣传一房多卖等历史问题[3][4]
1.3万间网约房“持码上岗” 重庆渝中区破解网约房监管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6:21
行业规模与现状 - 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行业规模达数亿元 分布网约房1.6万余间 经营者1600余家 从业人员6000余人 [1] - 网约房作为新兴住宿业态存在房源质量参差不齐 行业规范缺失 治安隐患及矛盾纠纷高发等问题 [1] - 典型案例如熊猫公馆公寓楼920套住宅中有850多套用于民宿经营 涉及52家经营主体 [3] 监管机制创新 - 渝中区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 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一房一码"动态积分赋色管理机制 [3] - 实行网约房编码管理 确保房源码唯一性 已发放房源码1.3万余个 实现管理底数清晰 [3][4] - 采用四色积分管理制度:默认绿色10分 低于6分转为红色并强制下架整改 [7] 技术应用与流程优化 - 通过"渝快办"APP实现线上报备 经营者提交材料后10日内可获取房源码 [6] - 推广安全智能门锁 普及率达74.83% 并通过"畅住助手"小程序实现住客自主登记 解决前台缺失问题 [7] - 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小程序收集投诉信息 自动流转至住建 文旅 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处置 [8] 实施成效 - 网约房相关警情同比下降33.8% 有效整治行业乱象并减少矛盾纠纷 [9] - 成功处理居民投诉案例 如通过行业自治联盟协调电梯使用纠纷 [9] - 计划依托数字化手段为住客推送个性化旅游服务信息 进一步赋能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9]
创新网约房治理模式
网约房行业现状 - 网约房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房源展示、在线选房、电子支付和密码解锁入住的新型住宿业态,具有流程简捷和价格实惠的特点[1] - 网约房作为互联网分享经济的创新模式在全国各地兴起,但存在监管空白地带迅速扩张的问题[1] - 网约房经营模式特殊,房源分散、平台发布、线上预订、无接触交易,突破了传统住宿业管理范畴[2] 行业监管挑战 - 网约房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职责推说等问题,核心症结在于服务发展快于监管跟进[1] - 网约房未履行登记备案程序,缺乏信息上传机制,在消防、治安等方面隐患突出[2] - 部分网约房交易对象为虚拟身份,房东对租客真实身份、人数和目的疏于管理,带来重大治安隐患[2] 创新监管措施 - 重庆市渝中区建立"一房一码"动态积分管理机制,实现网约房全流程规范化管理[1] - 江苏东海推行网约房实名认证登记制度,严格落实"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规定[2] - 重庆市渝中区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报备赋码+以码控房+以房管人+服务监管"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体系[3] 行业发展方向 - 网约房行业需要统筹发展与管理,防范新业态风险,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3] - 行业需建立定期巡查、部门联动、社区共治、分级管理等长效机制[3] - 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治理举措,封堵管理漏洞,提高社会治安防范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