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知母等)
icon
搜索文档
千里沙海织新绿
辽宁日报· 2025-06-17 01:04
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效 - 辽宁彰武县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从荒漠变为绿茵溪流的旅游打卡地,景区下方130米均为沙层[3] - 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深入辽宁西北部,70余年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5] - 2023年辽宁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已完成992万亩综合治理任务(8年总任务的40%),流动/半固定沙地全部消灭[5] 生态修复技术突破 - 康平县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樟子松/油松/赤松/杨/柳等100余万株)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8] - 北票市创新"DJS造林法"(可降解塑料袋+杯苗)使树木成活率达90%[10] - 凌源市通过大营养杯覆膜技术修复6万株油松退化林,林下荆条长势良好[10] 绿色产业发展 - 阜新县打造610亩"生态+林下药材"示范基地,桔梗/黄芩亩产收入超1.5万元[12] - 彰武县推进10万亩中草药种植项目,包含万亩仿野生种植区/两个千亩药园/百村庭院种植[13] - 昌图县"樟嫁红"嫁接技术使红松经济收益达6000元/亩(单树结塔30-40个,收益100元/棵)[13] 区域协同治理 - 辽宁千里阻沙带延伸1044公里,串联8个县市,平均宽度从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6][11] - 沈阳/锦州/阜新/铁岭与内蒙古通辽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实现技术共享与项目联合申报[11] - 朝阳市建平县城市绿化率从15.2%提升至40.84%,投入1.5亿元建设绿地公园与湿地[16] 农业生态改良 - 昌图县通过锁沙林带/农田林网建设,粮食总产量从受风沙威胁增至稳定50亿斤以上[17] - "方田林网"模式(农田四周植树)使辽北粮仓平均亩产从72公斤显著提升[17]
向沙地要“产值”——辽宁科尔沁沙地兴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6-04 01:55
行业发展规划 - 彰武县发布林下经济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 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等多种类融合发展模式 实现林下种植养殖和康养文旅全产业链发展[2] - 辽宁省针对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累计投入省以上资金24亿元 完成综合治理任务992万亩 积极探索绿富同兴[2] 林下经济模式创新 - 采用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引导村民移栽耐旱中药材 预计带动当地村民12户 盛果期后每亩收益达1.9万元/年[1] - 铁岭市昌图县付家机械林场通过樟子松嫁接红松 每株树年收入达140元 每亩嫁接40株可收入5600元/年 红松采伐后较樟子松木材增加收益50%以上[2] 具体项目实施 - 阜新县林业和草原局规划610亩实验林 发展油松嫁接红松果材为主导 筛选桔梗黄芩作为林下种植品种 通过科学化管理兼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 - 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林场实施油松嫁接红松技术 选择健壮油松枝条嫁接红松苗[3] 生态治理成效 - 彰武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曾达96% 通过70多年治沙造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向沙地要产值[1] - 付家机械林场累计完成造林12.5万余亩 守护周边7个镇(场)137.3万亩耕地 成为防沙治沙前沿阵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