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发展新生态
新华日报· 2025-07-23 20:55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对健康和环境监测的关注度提升,推动生理监护测量需求扩大,带动医疗技术研发进步 [1] - 生物传感器作为连接生物和电子世界的接口,在全球市场呈指数级增长,在疾病防治、检测、诊断和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行业通过强化自主研发,引入交叉领域人才(智能、机械、医学、材料等),打破国内外材料技术壁垒 [2] -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在石墨烯—纳米金字塔混合型SERE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实现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创新,为白血病精准诊疗提供新方案 [2] - 蚕丝蛋白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可穿戴体征监测 [2] -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互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如柔性可穿戴传感器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持续动态监测早产儿生理参数 [2] - 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中医体质生物传感与AI算法技术融合,首次实现基于中医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的智慧辨识 [2] -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材料科学研究,推动生物传感器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突破,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2] 政策支持与产业落地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培育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生物传感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响应文件要求 [3] - 行业需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高端供给、加快推广应用、壮大经营主体,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3] - 目前行业面临"产学研用"转化不畅问题,需构建"基础研究—中试放大—规模生产"全链条路径 [3] - 政府部门可通过统筹规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途径解决市场转化基金问题 [3] - 搭建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制定标准化测试和仿真实验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开发难度与成本 [3] - 协调医保、药监等部门制定生物传感器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从数据接口到市场准入形成统一规范 [3] 伦理与安全管理 - 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可能存在密码安全措施不到位、数据库未加密等管理不规范问题,导致人类基因信息泄露风险 [4] - 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技术提供者、客户权益、信息保护相关制度,如要求算法进行第三方认证,推出可解释AI模型 [4] - 加强知情同意原则监管,确保使用者了解设备功能和风险 [4] - 成立行业技术伦理委员会,实现监管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规范化管理 [4] - 生物传感器需在材料学、人工智能、生态、伦理和政策层面协同发展,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 [4]
2025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趋势是什么?医疗健康投融资规模触底回暖
搜狐财经· 2025-03-25 09:49
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规模 - 2025年2月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46起融资事件 披露融资总额31.94亿美元(约230.91亿人民币)[6][7] - 融资规模呈现前高后低震荡格局 1月融资总额冲高至80亿美元后 2月环比骤降60%[1] - 海外市场贡献85%资金量 共97起融资事件 国内发生49起融资但总额仅4.73亿美元[3][7] 细分领域融资分布 - 生物医药领域以12.14亿美元融资额位居榜首 占比38% 共40起事件[3][13] - 器械与耗材领域融资额9.54亿美元 数字健康领域融资额6.46亿美元[9][15] - 医药商业领域暂无融资事件[13] 大额融资事件 - 本月共发生9起过亿美元融资 累计金额14.87亿美元 全部来自欧美企业[3][7] - Eikon Therapeutics以3.507亿美元D轮融资登顶 累计融资超11亿美元[13][16] - Abridge获2.5亿美元D轮融资 其AI问诊系统覆盖美国30%医疗机构[3][21] - OrganOx完成1.42亿美元融资 推动器官保存技术商业化[17][18] 技术创新驱动领域 - AI医疗赛道表现突出 Abridge临床推理引擎、Prenuvo的AI癌症筛查设备获重大融资[3][22] - 代谢性疾病成为新焦点 Verdiva Bio研发的GLP-1口服减肥药VBR-101完成4.11亿美元A轮融资[3] - 脑机接口技术受关注 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领跑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赛道[45] 区域市场特征 - 国内融资均值不足千万美元 资本更青睐确定性高的成熟项目[3] - 2025年1月国内融资环比增长14.11% 政策支持的"丙类药品目录"和BD交易(首付款56亿美元)为创新药企注入活水[3] - 跨境BD交易同比增长40% 恒瑞医药等头部药企通过授权合作撬动海外市场[4] 投资阶段分布 - 国内63%融资事件集中在A轮前阶段 反映资本向早期研发倾斜趋势[4] - 杰富瑞报告显示54%资本聚焦中小型Biotech企业[4] - 二级市场估值倒逼一级市场理性化[4] 政策环境影响 - 中国"基本医保+商保"支付体系缩短创新药回报周期[4] - 地方政府百亿级生物医药基金引导资本流向[4] - 美国《量子领导法案》和欧盟碳关税政策加剧技术壁垒 推动中国企业加速出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