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搜索文档
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高收益怒批"七大坑" 友邦保险沉默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05
郎咸平对香港保险的质疑 - 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为精心设计的骗局 并列举七大问题 包括7%稳定回报难如登天 提前领取有惩罚 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 疾病保险易被拒赔 打官司律师费高昂 外汇管制 内地签署保单无效 [1] - 郎咸平具体指出 7%稳健回报率需极长期限实现 例如30岁投保需活到100岁才可能获得 [1] 友邦保险产品收益结构分析 - 友邦保险主推产品盈御多元计划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6.5%推至7% 但收益不确定性极高 [2] - 该产品75%资产配置于权益类投资 以保证收益率年化不足0.5%为代价拉升演示回报率 非保证收益部分依赖分红实现率 [2] 香港保险监管动态与行业竞争 - 香港保监局2025年7月1日起实施新规 要求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 [3] - 友邦香港迅速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虽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内 但通过更快回本和更高前期收益继续激进营销 被业界视为换赛道内卷 [3] - 监管新规引发已购买7%旧产品客户不满 客户直呼被背刺 [3] 公司回应状态 - 友邦保险未对相关质疑内容作出回应 [4]
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针对大陆的精心“骗局”
搜狐财经· 2025-07-21 16:55
香港保险行业争议事件 - 香港中文大学前讲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体炮轰香港保险存在"七大坑",包括7%稳定回报难实现、提前领取有惩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内地签署保单无效等问题[1] - 该言论引发激烈争论的同时,内地客户在2025年6月底蜂拥香港抢购预期收益7%的港险产品,因香港保监局从7月1日起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1] 香港保险行业概况 - 香港保险业已有180余年历史,2024年上半年毛保费总额达3109亿港元,同比增长5.1%,其中内地客户投保297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新造保单保费的25.7%[4] - 行业管理资产规模超4.5万亿美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拥有157家保险公司和1649家保险代理机构[4][7] - 产品涵盖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医疗、危疾、年金等类型,支持9种货币转换,储蓄分红险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6%-7%[6][7] 监管体系与市场特点 - 香港保险业构建了由《保险业条例》及19个附属法例组成的严密法律网络,实施穿透式监管,要求险企详细报备每项投资[5]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在2022-2023年评估中对香港保监局的企业风险管理及集团监管工作给予高度认可[6] - 市场奉行"严进宽出"政策,健康告知和核保严格,遵循无限告知原则,理赔争议适用香港法律且诉讼成本高[7] 友邦保险事件 - 友邦保险作为香港市场标杆企业,2023年总保费871亿港元位居第一,但较2022年888亿港元有所下滑[17] - 在分红险演示利率下调至6.5%后,友邦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通过优化现金分红提取规则将回本周期压缩至10年以内,上线首周创超50亿港元新单保费纪录[18] - 该产品策略被质疑可能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以兑现收益承诺,与监管防范风险的初衷相悖,引发行业争议[18][19] 行业专家背景 - 郎咸平拥有沃顿商学院金融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20余年,深度融入香港金融生态[8][11][12] - 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公司治理顾问,其分析被认为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11][12]
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为“骗局”,友邦“7%收益”要活到100岁?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16 14:28
香港保险市场现状 - 香港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保险公司将预期收益率推高至7%水平以吸引内地客户[4][12] - 友邦保险推出的"盈御多元计划"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6.5%提升至7%,但保证收益率年化不足0.5%[13][17] - 香港保监局出手压降演示利率至6.5%,但友邦迅速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主打更快回本和更高早期收益[6][34][35] 产品设计与风险 - 港险产品75%资产配置于权益类投资,收益高度依赖市场表现,非保证部分占比大[15][16] - 英式分红机制使长期收益看似可观,但提前支取会损失复利增值部分,实际到手金额大打折扣[24][26] - 10年前发售的产品分红实现率已从97%降至93%,显示长期收益兑现压力[21][22] 行业竞争与监管博弈 - 监管设定演示利率上限旨在遏制恶性竞争,但保险公司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继续内卷[32][38][39] - 友邦等公司陷入"军备竞赛",新产品迭代导致客户不满,监管效果被削弱[40][41][45] - 行业短期业绩压力导致长期风险积累,管理层更关注当期业绩而非二三十年后的兑付能力[52][53][54] 市场反应与投资者认知 - 内地客户对港险产品不熟悉,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收益夸大问题[55] - 友邦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30%,反映市场对其增长放缓的担忧[48][49][50]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新业务价值停滞,与2019年水平相当[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