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相守

搜索文档
DRG/DIP改革倒逼进化!百万医疗险市场鏖战升级,哪些成为突围关键?
环球网· 2025-06-30 02:13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商业医疗险的影响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 导致医疗领域出现门诊治疗费用占比上升、院外购药需求增多等新变化 [3] - DRG/DIP改革使医院更关注成本效益 导致部分医疗费用因达不到百万医疗险免赔额要求而无法赔付 同时患者就医行为和医疗服务供给侧调整使百万医疗险原有保障责任显得不足 [4][5] 消费者需求变化 - 消费者对"院外用药保障"需求激增 并将私立、特需及国际部等医疗机构纳入考量范围 [3] - 消费者希望降低免赔门槛(当前主流产品免赔额为5000-10000元) 并将保障范围拓展至医院外用药及相关医疗服务 [1][4] 产品创新与升级 - 中高端医疗险因涵盖国际部、特需部等医院范围赢得部分消费者青睐 但保费是百万医疗险的近3倍 [7] - 百万医疗险产品迭代升级方向包括:降低免赔门槛、拓展保障范围至一般医疗门急诊、扩大医院范围至民营医院、取消肿瘤特药和治疗手段范围限制、支持使用外购特药等 [8] - 多家公司推出带外购药及器械责任的百万医疗险产品 如众安保险"尊享e生2025"首次放开外购药械责任 不限疾病/清单/场景 太平洋健康险、复星联合健康等公司也推出类似产品 [9]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医保局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调整方案 标志着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作用增强 [9] - 保险公司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 如阳光人寿覆盖住院一般医疗/重疾医疗/特药等核心责任 众安保险分设健康体和非标体产品线 [11]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依托商保药品目录明确保障边界、优化直赔直付模式、建设多层次药品目录等 [12] 保险公司应对策略 - 需组建专业团队基于DRG/DIP系统分析疾病治疗成本数据 根据医院类型设定不同费率和保障程度 [11] - 需优化理赔流程 提高理赔效率 减少理赔纠纷 [11]
创新药支付十年破局路:从 “支付荒漠” 到 “万亿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2:03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支付体系正经历结构性变革 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快速提升 从补充支付向核心保障角色转变 [1][2][5] - 惠民保成为支付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超过90%的惠民保产品包含特药责任 覆盖246款内地上市肿瘤创新药 罕见病药物纳入率三年内超50% [2] - 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比例有望从2024年的7.7%大幅提升至36% 到2035年支付规模预计超过4400亿元 [5][7] 支付体系变革 - 2020年政策提出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为重要支柱 [2] - 2024年创新药销售额达1620亿元 医保基金支付占比44% 个人支付占比49% 商业健康险仅占7.7% [5] - 目标将患者自费比例从49%降至20% 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份额需提升至36% [7] 惠民保发展 - 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呈现燎原之势 具有低门槛、低保费、带病可保特性 [2] - CAR-T等天价疗法开始进入多地惠民保目录 药品责任从附加责任转变为核心责任 [2] - 2025年3月广州推出"穗新保"系列产品 突破传统医保目录限制 覆盖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和港澳药械通相关目录 [2][3] 商保产品创新 - 商业健康险将特药责任从附加选项升级为主体保障 [3] - 新华保险医药无忧、众安尊享e生2025版、太平洋蓝医保、复星星相守等产品均放开了外购药及器械责任 [3] - 人保寿险金医保3号和平安健康险长相安2号增加了一般外购药械的可选责任 [3] 目录体系构建 - 2025年2月保险行业协会提出ABCDE分级目录体系 [5] - 商保目录A系初稿聚焦29个省市惠民保高频药品 梳理出2619种特药清单 形成19个适应症保障框架 [5] - 2024年12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研究探索丙类药品目录的设想 [5] 支付体验优化 - 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在全国推广 在广州市22家试点医院实现与医保衔接、一站式同步结算 [3][6] - 镁信健康推出"一码直付"服务 理赔流程从三个月缩短至半天内 实现住院、门诊、药房等多场景无感支付 [6] - 传统商业保险理赔流程需要先垫款再理赔 手续繁琐且耗时较长 [6] 保障模式分类 - 普惠医疗险(如惠民保)和补充医疗险(如百万医疗险)通过目录化产品设计提供创新药保障 [4] - 中高端医疗险通常不加限定地对所有费用提供保障 [4] - 重疾险采用一次性给付方式为创新药提供间接费用支持 [4] - 带病体特病特药保险面向特定患病群体提供针对性保障 [4] 产业协同发展 - 商业保险与创新药产业从"陌生路人"转变为"命运共同体" [7] - 万亿险资可能从支付端延伸至研发端 成为创新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 [7] - 政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