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宫小程序

搜索文档
陆园园: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探索
经济日报· 2025-09-24 00:06
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两者有机融合、双向赋能。深入理解文化和科技融合发 展,需要准确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坚持文化铸魂、科技为用。文化是根本,价值是灵魂。融合发展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技是工具、手段和渠道,其 目的在于更好地承载、表达和传播优质的文化内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融合 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方向所在。二是坚持激发动能、重塑生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将其转 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大增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突破传统文化生产 的局限,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文化业态和文化模式,彻底重塑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链条。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重。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既要积极 鼓励创新,为新技术、新应用提供广阔空间,也要精准防范风险,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数据 安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治理,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科技是国家的强盛之基。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 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论坛搭建 ...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探索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52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积极探索融合的有效机制和路径,为推动我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强化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铺展融合发展蓝图。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国家层级的文化数字化战略 行动计划和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各地需结合资源禀赋,出台配套实施方 案,形成政策合力;健全标准规范。加快建立文化数据采集、存储、交易、应用的标准体系,解决数据 孤岛问题。前瞻性研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等领域的伦理规范与治理规则,确保融合 进程健康有序。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科技是国家的强盛之基。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 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论坛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两者有机融合、双向赋能。深入理解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需 要准确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坚持文化铸魂、科技为用。文化是根本,价值是灵魂。融合发展要始终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技是工具、手段和渠道,其目的在 于更好地承 ...
科技赋能,让万里长城“活”起来
人民网· 2025-09-05 16:03
行业趋势 - 文旅行业正通过XR、AI、数字人、游戏引擎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沉浸式业态升级 [1][4] - 传统历史文化传播面临挑战,包括文化遗产保存技术有限、传统展示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但沉浸游、深度游和定制游需求上升带来新机遇 [3] - 科技与文化IP融合成为行业新增长点,例如数字敦煌项目永久保存壁画、故宫推出数字小程序、地方戏曲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粉丝 [5] 产品创新 - 《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为全球首个以长城为主题的综合技术体验产品,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使游客化身历史角色参与互动 [1][4] - 技术应用使游客能够穿越回明长城时期,亲身驾驶马车并领略古长城景观,提升文化理解与认同感 [4] - 类似创新包括数字敦煌的壁画数字化共享、故宫在线数字服务的一键搜索功能,均打破物理时空限制 [5] 战略方向 - 行业需以科技驱动和创新路径挖掘文化IP精髓,结合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文物活化 [5][6] - 文化机构应主动拥抱科技手段,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找到与科技结合的支点 [5] - 社会平台和科技企业需持续投入技术创新,提升文化IP的科技含量与用户体验 [5]
数字化让城市“更新”
经济日报· 2025-08-10 22:00
数字化赋能城市更新 - 数字化作为"新基建"和"新纽带",正在从多维度多层次推动城市更新,涵盖生活方式、治理模式和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1] - 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数字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驱动力 [1] 人本化应用场景 - 智慧灯杆、智能垃圾分类、AI跌倒监测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直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 - 杭州市"城市大脑"通过实时交通分析优化公交线路,显著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 西安利用AI/VR技术复原唐代长安城,广州采用3D激光扫描保存老城墙数字档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2] 智慧治理体系 - 上海建立统一城市数据中心实现多源数据共享,支持"一屏统管"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3] - 北京回龙观社区部署智慧门禁、人脸识别和无人配送车,构建智能社区服务网络 [3] - 深圳智慧停车系统、杭州智慧路灯、上海碳排放监测平台分别解决城市管理痛点 [3] - 广东"粤省事"平台集成2000+民生服务,实现高频事项"指尖办理" [3] 产业升级案例 - 北京故宫"数字故宫"小程序日均服务超10万人次,优化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 [4]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数字光影项目成功激活文旅消费 [4] - 杭州"宋韵数字长卷"NFT藏品24小时售罄,带动线下博物馆客流增长35% [4] - 上海杨浦区"长阳创谷"改造老厂房为数字产业园,集聚200+科创企业实现年产值50亿元 [4] -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模拟社区数据辅助规划产城人文融合社区 [4] 战略价值 - 数字化通过"人本+数据+产业"三重驱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5]
2024年中国文旅IP商业化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05 13:10
文旅IP商业化概览 - 文旅IP定义为在文旅目的地诞生、与当地文化深度绑定的高辨识度知识产权或创意成果,具有延展性强和受众广泛的特点 [6][7] - 与娱乐IP相比,文旅IP核心为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能引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带来跨区域经济效益 [6][7] - 文旅IP分为八大类:事件IP、建筑IP、场馆IP、文物IP、文学IP、景观IP、人物IP和作品IP [8][9] - 开发流程包括解码文化基因、提升核心价值、洞察市场需求、构建IP体系和衍生产品开发五个步骤 [10] - 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2013-2017年概念引入、2017-2020年探索融合、2020-2022年数字化转型、2022年至今高速发展期 [11][12] - 商业化模式通过实物周边、虚拟产品、服务体验活动和公共文化空间实现 [13][14] 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文旅IP商业化市场规模超4300亿元,预计2027年达近7000亿元 [2] - 产业链分为上游IP设计孵化、中游IP运营变现和下游消费者三个环节 [2] - 实物周边品类和功能不断拓展,跨界联名受追捧 [2] - 虚拟作品中数字藏品成为高效变现途径,影视文娱也助力商业化 [2] - 服务及体验方面,新兴科技赋能文旅演艺降本增收,展览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2] - 故宫宫廷文化和浙江文投是成功案例,社交媒体上文旅IP热度攀升,UGC内容带动作用明显 [2] 消费者洞察 - 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18-40岁的已婚已育中青年和中产群体为主 [3] - 偏好国潮风、民族风产品,看重文化价值,社媒平台是主要信息获取渠道 [3] - 线上消费青睐电商和社媒平台,偏好工艺品类等;线下常选择零售集合店和文旅目的地,对工艺品类产品和沉浸式体验服务兴趣浓厚 [3] - 消费者需求多元,期望产品创新、定价合理,融入科技元素,提高参与度 [3] - 目前产品质量、同质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3] 趋势展望与专家观点 - 文旅IP出海进程加快,带来海外商业化增量 [4] - 同界联合利于扩大文化传播、加强产业联动 [4] - 文旅IP将逐步升级,从地方走向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 [4] - 专家认为文旅IP需具备流量吸引力和内容创造能力,数字化是趋势 [4] - 应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创新产品和体验场景,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