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敦煌莫高窟
icon
搜索文档
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10:12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青海玛多县发现2200多年历史的尕日塘秦刻石 反映秦代对青藏高原的探索 保护工作已启动并将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5][6] - 西夏陵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 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 环境 管理和游客动态 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 风险可识别 保护可持续[7] - 布达拉宫使用1000多个传感器24小时监测建筑环境温度 墙体与立柱倾斜角度等数据 以支持建筑稳定性监测[13]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技术辅助实现2号青铜神树数字复原 30多件青铜残片重组为2.88米高数字神树 未来将借助3D打印技术重现器物立体原貌[10][12] - 敦煌研究院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集纳9900多卷敦煌文书经卷和60700多幅图像 推动流失海外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 初步搭建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 《玛纳斯》通过传统演唱与摇滚版等创新形式传承 在2024年春晚与《江格尔》《格萨尔王》同台展示 共同唱响对中华民族英雄的崇仰和团结奋斗精神的传承[15] - 贵州黎平县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工坊收入从第一年不到3万元增长至去年36万余元 通过改良工艺让传统琵琶演奏多曲风歌曲[2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贵州肇兴侗寨2025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5%和49.9% 文旅融合使当地居民收入显著提升[25] - 丽江古城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以150年老宅为场景开发写真拍摄和研学旅游产品 实现从下车观光到深度参与的旅游模式转变[28] 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 - 延安宝塔山景区升级解说系统 采用快板 陕北说书等形式让革命故事走进机关 学校 社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16][17]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使用多曲面融合投影 全息影像等技术复现革命历史场景 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18] 文化展览与体验创新 - 敦煌莫高窟推出寻境敦煌VR展览 使飞天 雷公 雨神等神话人物实现触手可及的沉浸式体验[20] - 三星堆博物馆设立文物保护修复馆 游客可直观目睹出土文物修复现场 并通过动画视频了解文物修复历程[9][10]
普鸣 李义天丨敦煌对话
新浪财经· 2025-09-21 03:59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是为了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播,更是为了增进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彼此了解。因此,不断创新 人文交往的体制机制,开展更加生动灵活的交流形式,实现更加丰富充实的互鉴成果,成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同仁共同面对的课 题。2025年6月11-15日,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陶涛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普鸣教授(Michael J. Puett)一行前往河西走廊,围绕中华文明的历史融合与伦理意义开展调研考察。本次活动途经兰州、武威、张掖、敦煌等地,力 求立足文化现场,摆脱抽象叙事,打破思想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限,探索一条兼具历史体验与时代感受的人文交流之 路。2025年6月14日下午,普鸣教授与李义天教授围绕此次考察的收获与感受,在敦煌书局展开对话。我们综合整理了对话记录, 以飨读者。 关于河西走廊 李义天:普鸣教授,这几天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经过武威、张掖、酒泉,既参观了鸠摩罗什寺、大佛寺和嘉峪关等重要 的物质文化景观,也体验了凉州"贤孝"演唱、固裕族传统表演等非物质文化节目,更重要地,我们在今天上午终于近距离地一睹 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风采。您对这趟考察调研的行程,整体感觉 ...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丝路颂长歌
新华社· 2025-06-10 13:01
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33处遗产点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等 [1] - 汉武帝时期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推动丝绸之路成为综合性商路、官道和文明交往之路 [2] - 汉代从长安到敦煌设有80多个驿站,作为枢纽设施构建跨洲际丝绸之路路网 [3]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应用 - 国内22个遗产点申遗成功后保护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新兴科技手段使保护达到新高度 [4] -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生动记录张骞出使西域故事,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时强调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的灵感价值 [3] -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麦积山石窟,肯定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4]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发展 - 古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交流大时代,现代"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家间互联互通与全球化新进程 [5] - 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延续丝路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