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套餐

搜索文档
为什么总有私人号码给你打电话,让你免费升级话费套餐?
36氪· 2025-08-26 03:04
行业营销乱象 - 运营商存在通过私人号码进行"免费升级套餐"的电话营销行为 实际为文字游戏套路 导致用户月消费从33元涨至80多元 [1] - 三大运营商于8月1日统一表态将使用官方号码进行电话营销 中国电信使用10001 中国移动使用10085 中国联通使用10016 [1] - 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话费套餐"的投诉高达65000条 表明该乱象确实存在且影响广泛 [2] 营销套路机制 - 套餐升级存在两种主要套路:一是将基础套餐与增值服务分开计算 使100元基础套餐+40元增值服务在"升级"后变为139元套餐+40元增值服务 实际月消费从140元增至179元 二是提供有期限的免费套餐 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且取消困难 [3] - 外呼人员只有升套餐权限 没有降套餐权限 且使用无法回拨的网络系统拨打 每次显示不同私人号码 [5] - 外包公司为完成业绩会自掏腰包提供优惠 如1440元/年宽带套餐返140元现金红包 但官方渠道确认无此优惠 [5] 组织架构与绩效体系 - 运营商分为三部分:公司总部(在编人员)、门店(营业厅 自负盈亏)、渠道商(外包公司) [4] - 业绩压力传导流程为:公司总部/各地子公司下发任务指标至营业厅或渠道商 营业厅指标分配至店员 渠道商指标由外包外呼人员完成 [4] - 外呼人员不了解具体优惠政策 仅负责推销话术完成业务量 业务办成后可获得佣金提成 [5][6] - 营业厅业务员每月有降套餐额度限制(如每人1000元额度) 月初额度充足时较易办理降套餐 月底额度不足时采用"挽留政策"劝说保留套餐或申请打折优惠 [6] 行业运营模式 - 运营商通过组织架构设计 使外包业务员承担业绩压力并执行升套餐操作 营业厅业务员承担降套餐压力并限制办理 形成"升易降难"的体系 [6][7] - 该模式本质是运营商在"赌"消费者能否发现端倪或投诉 被发现后即"改正错误"但后续仍持续进行 [7][8]
让你免费升套餐的私人电话,到底是谁在打?
虎嗅· 2025-08-25 10:50
行业营销乱象现状 - 运营商存在非正规渠道电话营销行为 通过私人号码以免费升级套餐为名诱导用户消费 实际导致用户月消费额显著增加 例如有用户从33元月套餐经多次升级后达到80多元[1][2][4] - 消费者服务平台关于话费套餐的投诉量达65000条 主要涉及话费扣款问题和自定义充值问题[2] - 尽管三大运营商于8月1日宣布统一使用官方号码(10001/10085/10016)进行电话营销 但乱象在政策发布一个月后仍持续存在[2][3] 运营商组织架构与业绩传导机制 - 运营商体系分为公司总部 自负盈亏的营业厅和第三方渠道商 其中私人号码营销多来自渠道商外包团队[6][8] - 业绩压力由总部或子公司下发至营业厅和渠道商 营业厅因有自然客源压力较小 渠道商则完全依赖外呼完成指标[6][7][8] - 外呼人员采用固定话术进行推销 但其本身可能不了解套餐具体政策 核心目标是完成业务量[8] 营销策略与收费机制 - 通过文字游戏诱导消费 例如将原100元套餐与40元增值服务组合 宣称升级为139元套餐可获额外流量 实际总消费从140元变为179元[4] - 提供有期限的免费升级套餐 一年或两年后若用户未取消则自动恢复原价 导致整体消费上涨[5] - 外呼人员仅拥有升套餐权限而无降套餐权限 且采用无法回拨的网络系统拨号 号码每次不同[9] 渠道商盈利模式 - 渠道商为完成业绩会自掏腰包提供福利 例如在1440元宽带年费套餐基础上返现140元现金红包 而官方渠道明确表示无此优惠[10] - 业务办理成功后渠道商可获得佣金提成 优惠成本实际通过佣金调整实现[10] 套餐调整机制 - 降套餐业务必须通过营业厅办理 且业务员每月有额度限制(如1000元额度) 月初额度充足时办理容易 月底额度紧张时采用挽留政策[10] - 挽留政策包括劝说用户保留原套餐或申请一年期折扣优惠[10] 运营商系统性策略 - 运营商通过组织架构设计将营销压力转嫁至渠道商 自身扮演合规角色 而渠道商成为实际执行套路的主体[11] - 运营商采取风险经营策略 默认渠道商行为 仅在用户投诉时进行纠正 但事后仍允许类似行为持续发生[12][13]
账单“膨胀”三连跳,315余波未平,投诉潮又起!三大运营商“透明消费”承诺遭遇落地拷问
搜狐财经· 2025-08-05 02:37
运营商整改承诺 - 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 包括业务订购需客户明确同意 变更套餐48小时内办结 可自主屏蔽境外来电短信等[1] - 中国电信推出九项规范措施 强调业务开通需用户同意 全面规范退订流程 严禁销售未公示套餐[1] - 中国联通将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 确保资费公示清晰 业务协议关键条款突出显示[1] 消费者投诉数据 - 2022年三大运营商投诉量3125件 2023年激增至13031件(增长316.99%) 2024年达29425件(增长125.81%)[3] - 2025年1-7月投诉量已达21148件 逼近2024年全年总量 涉诉金额超2396万元[5] - 中国移动投诉量15233件居首(解决率93.36%) 联通3363件(83.26%) 电信2552件(88.40%)[7] 主要投诉问题 - 行业整体投诉重灾区:资费不明(21.34%) 套餐纠纷(15.11%) 服务态度差(13.80%)[9] - 中国移动资费不明投诉占比最高(22.83%) 套餐纠纷(16.32%)[9] - 中国联通充值纠纷(12.97%) 服务态度差(16.13%)问题突出[9] - 中国电信强制停机(6.08%)占比最高[9] 典型案例 - 中国移动用户遭遇宽带扣费"迷局":客服承诺55元套餐 实际扣费从55元→60元→78元三连跳[11][13] - 中国联通用户被诱导办理"免费提速" 实际每月收费60元 取消需赔付1600元违约金[14][17] 营销乱象 - 代理渠道营销人员为追求业绩 使用话术"套路"用户 专门针对老年群体[20] - 推销人员以免费试用升级赠送为幌子 隐藏最低消费/合约期限等关键信息[20] - 投诉金额分布:100元以上占比过半 500元以上占17.25% 50元以内占37.75%[23] 投诉地域分布 - 投诉用户聚集城市前三:广州市(5.86%) 东莞市(5.54%) 北京市(3.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