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充电桩

搜索文档
家用充电桩龙头 IPO新消息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5:32
据其招股书披露,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外扩张、创新研发及产能升级等方面,持续巩固在充电解决方 案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值得关注的是,挚达科技前瞻性布局的自动充电机器人,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场景落地应用,有望成为公 司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家用充电桩全球销量第一 9月25日,挚达科技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标志着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 终于叩开国际资本市场大门。 凭借高端化和国际化布局,公司财务数据出现了结构性优化,业绩显著改善。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 海外收入占比已升至12.1%,较2022年的1.9%显著提升,反映出全球化战略的成效。 同时,公司通过高端化产品有效提高了盈利韧性。例如,与电动汽车充电桩约20%的毛利率相比,根据 2025年已获充电机器人订单,公司预期实现超过40%的毛利率,未来有望成为公司盈利能力的驱动力。 新产品推出离不开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0.34亿 元、0.41亿元、0.56亿元,占同期营收比例分别为4.9%、6.1%、9.4%;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约 1359 ...
超充桩也有“鬼城”:规划算法与真实需求的断裂
36氪· 2025-08-15 10:38
核心观点 - 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错配 导致利用率低下和运营亏损 需重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补能生态 [1][3][18] 超充桩利用率现状 - 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7.8% 大量充电桩处于闲置状态 [3] - 重庆某示范站单桩日充电量不足50度 远低于运营成本要求 [1] - 深圳存在雇佣"充电黄牛"刷单制造虚假繁忙数据的现象 [3] 算法规划与现实的脱节 - 选址算法依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密度(40%) 主干道车流量(30%) 商业体人流量(30%)权重 [4] - 深圳龙华商圈案例显示日均10万客流中自驾新能源车占比不足3% 因75%顾客为地铁通勤族 [4] - 居民区用户对超充需求低 因家用充电桩谷电价格仅每度几毛钱 比超充便宜一半以上 [6][8] 车桩技术匹配问题 - 支持800V高压快充车型占比不足15% 但超充桩建设比例已超30% [10] - 400V电压平台车型使用超充桩时功率仅60kW 与普通快充无异 [12] - 实测600kW超充桩实际功率仅298kW 电压不稳定导致充电时间翻倍 [17] 超充站经济性分析 - 单个超充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 需日均充电4000度才能十年回本 [14] - 实际运营中单站日均充电量仅521度 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14] - 超充比普通快充每度电贵0.8元 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意愿 [17] 设备维护与运营困境 - 低利用率导致维护投入不足 出现超充枪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 [14][16] - 北京车主遭遇四个超充桩三个损坏 最终在普通充电桩排队40分钟 [16] - 部分超充站因长期亏损被关停 标注"设备维护 暂停运营" [18] 用户真实需求场景 - 高速服务区需要超充桩保证设备可用性 避免长途出行焦虑 [19] - 景点周边需要超充站提高充电效率 缩短排队时间 [19] - 交通枢纽(机场 火车站)适合布局超充桩满足短暂停留需求 [19][22] 优化方向与政策调整 - 上海采用"快充为主 慢充为辅"策略 超充桩占比控制在10%以内 [23] - 海南以"度电服务收益"为补贴核心 每度电给予0.1元激励金 [24] - 建议企业间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合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25] 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 - 超充技术更新迭代快 设备易落后 需持续投入研发 [14] - 供应商资金链承压 因运营商付不起设备款 [14] - 需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 [14][17]
充电桩进小区,咋就这么难(来信调查)
人民日报· 2025-05-18 22:02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难题 - 消费者在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时普遍遇到物业或社区阻挠,导致安装困难 [2][5] - 物业常见阻挠理由包括电容不足(实际电力公司确认电容足够)、收取高额费用(如2万元同意证明费)、安全问题顾虑等 [2][5][7] - 社区阻挠理由包括认为非职责范围、担心安全责任等 [5] - 车位属性问题(如人防车位、租赁车位)也导致安装困难 [5] 政策法规现状 - 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2016年通知明确要求物业或社区出具同意安装证明 [6] - 国务院2023年指导意见提出"固定车位应装尽装"并纳入老旧小区改造 [10] - 部分地方已出台实施细则(如成都、江西),明确权责并支持人防车位安装 [8][10] - 国家层面消防标准允许符合规范的地下停车场安装充电设施 [7] 行业解决方案探索 - 电力公司推出"一站式装表接电"服务,提供集中表箱解决电源接入问题 [7] - 部分地区实行"统建统营"模式(政府+电网+物业三方协作) [10] - 上海等地通过补贴政策(如示范小区一次性补贴)降低安装阻力 [11] - 部分地方政策将物业"同意"改为"被告知后配合",降低物业权限 [11] 行业专家建议 - 建议出台物业强制性规范及配套奖惩措施 [9][10] - 建议建立充电桩保险制度分担物业责任风险 [9] - 建议细化新建/老旧小区建设指引,明确费用分担机制 [10] - 建议加强车企与物业/电力部门的直接沟通机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