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厂房贷
icon
搜索文档
泗阳农商银行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江南时报· 2025-09-10 23:32
核心举措与成效 - 公司通过无还本续贷服务解决企业转贷难题 今年已办理60笔企业续贷业务 金额达2.57亿元[1] - 公司推出10余款定制化产品包括厂房贷 破拍贷 电商贷 绿色贷 形成全周期服务体系[1] - 公司严格执行减费让利政策 主动承担抵押评估费用 预计全年为小微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超千万元[1] 服务优化与效率提升 - 公司建立最多跑一次服务标准 新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存量客户续贷1日办结[1] - 服务流程较原有精简5个环节 服务效率提升60%以上[1] - 公司挂牌成立小微企业特色支行 配置专项人力资源 单列10亿元信贷计划[2] 客户覆盖与支持体系 - 公司开展金融惠企大走访专项行动 完成全县2313户企业全覆盖调研[2] - 公司建立动态档案库包含企业画像 融资痛点 解决方案[2] - 公司组建复合型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定制化咨询 涵盖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法律合规等全维度支持[2]
老生意迎来新机遇,兴业银行杭州分行让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生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8:04
核心观点 -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发展 包括杭白菊 白茶 丝绸和黄酒产业 提供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模式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圈构建 [1][2][3][4][5][6] 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 历史经典产业面临生产周期长 资金占用大和抵押物不足等融资难题 [2] - 分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2] - 针对制造型产业提供最长10年期厂房贷 为种植类产业定制低息绿色金融贷款 [5] - 为非遗和老字号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评估放贷 为出口型企业配套国际金融保障方案 [5] - 建立170多人金融特派员队伍长期驻点产业集聚区 协助企业对接政府政策和市场资源 [5][6] 具体产业案例 - 向桐乡春发菊业提供500万元贷款 用于购置加工设备和市场推广 [2] - 为安吉万亩茶园观光带项目提供2亿元项目贷款 支持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带动1000多户茶农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2] - 支持湖州菱湖东方丝绸科技引进智能化设备 实现年产200万米高档真丝面料能力 成为国际奢侈品牌合作伙伴 [3] - 向绍兴老字号酒企提供3000万元贷款 支持高端化创新发展和黄酒小镇建设 小镇端午节游客达2.4万人次 [4] 服务模式创新 - 采用融资加融智综合服务模式 构建历史经典产业生态圈 [5] - 注重跨界合作 联合文化 旅游和科技机构构建产业生态圈 [6] - 坚持长期服务理念 对重要文化价值项目给予特殊支持政策 [6] - 截至7月末为浙江文旅等相关产业提供贷款超170亿元 [6]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强化“金融支点”作用,助力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6-19 11:3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 充分发挥金融支点作用 助推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 促进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 [1] - 公司形成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通过多措并举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 [1] 金融产品创新 - 公司打造一揽子丰富多样 利率优惠且审批便捷的金融产品 包括"快易贷"(针对纳税规范但缺乏抵押物企业) "快押贷"(针对有资产抵押且急需快速授信企业) "厂房贷"(面向建设或购买标准化厂房企业) "e票贷"(针对持有重点企业商票企业) [1] - 产品覆盖不同类型和需求企业 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1] 数字普惠金融 - 公司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运用数据流 信息流 资金流技术 汇聚政务 园区 智慧农批等多元数据 [1] - 通过兴业普惠平台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利用纳税 企业流水等方式评估信用状况 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信用评估效率 [1] 授信审批优化 - 持续优化授信准入 送审流程 送审模板 业务期限 额度核定 内部评级等流程 设立小微绿色通道保障紧急业务需求 [2] - "反向保理"业务成为普惠小微领域明星产品 以供应链信用评估替代单一企业评估 提高民营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准确性 [2] - 评估重点从行业 业务规模 固定资产价值转向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及供应链主导企业实力和信用水平 [2] 供应链金融创新 - 反向保理模式将核心企业信用转化为小微企业融资优势 缓解核心企业付款压力 加速小微企业资金获取 [2] - 该模式为小微企业便捷获得信贷按下"加速键"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创新与推广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2] - 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 中小微企业流动 提升企业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2] - 与重点产业及产业链深度融合 协同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