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创新未来

搜索文档
从“行业标杆”到“垫底常客”:华夏基金如何弄丢了投资者的信任?
搜狐财经· 2025-07-28 06:07
核心观点 - 华夏基金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明星产品业绩大幅下滑 核心人才流失 主动权益业务持续萎缩 外资入股后治理与战略面临挑战[2][4][6] 明星产品表现 - 华夏能源革新基金A类份额近三年亏损37.93% 为同类平均亏损水平的9倍 在752只可比基金中排名第709位[2] - 该基金2025年二季度A类份额单季利润亏损超3.4亿元 C类份额亏损近2500万元 净值增长率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 - 基金规模从2024年半年报的百亿以上缩水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77.78亿元 半年内蒸发27.5亿元 降幅超26%[2] - 二季度A类份额净赎回率达49.45% 近半数持有人选择离场[2] - 基金讨论区出现大量负面评价 被投资者称为"送钱式投资"的反面教材[3] 人才流失与梯队危机 - 2025年以来张弘弢、郑泽鸿、周克平等明星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郑泽鸿卸任产品任职回报-19.40% 周克平管理产品亏损超40%[4] - 接任者杨斯琪缺乏超大规模产品管理经验 郑泽鸿留下的能源革新基金交由杨宇管理后规模一年缩水近27亿元[4] - 现任基金经理杨宇管理的6只基金存在明显策略同质化问题 二季度调仓组合表现远逊市场主流标的[5] 业务规模变化 - 公司主动权益规模从2021年峰值4500亿元缩水至3200亿元 三年蒸发1300亿元[5] - 股票型基金规模降幅达42.67%[5] - 非货ETF规模达6584.81亿元 连续20年行业第一[6] 业绩与内控问题 - 2024年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18.72% 跑输行业超10个百分点 无一只产品进入收益前50名[6] - 投研体系缺乏独立性 过度依赖赛道跟风 部分基金经理扎堆热门赛道缺乏独立判断[5][6] - 2024年因"制度执行不到位"被暂停新业务 2023年曝出"夏云龙老鼠仓案"[6] 外资入股与战略挑战 - 卡塔尔投资局以37.8%的外资持股比例成为重要股东 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与公司现有扩张策略的磨合尚不明朗[2][6] - 费率战加剧迫使公司将多只ETF费率降至0.15%的行业低位 虽保住市场份额但压缩利润空间 限制投研资源投入[6] - 公司需要平衡被动与主动业务 协调外资与本土治理理念[6][7] 治理与重建需求 - 总经理李一梅的人才选拔机制和董事长张佑君的战略管控能力面临市场考评[6] - 信任重建需要建立科学投研考核体系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强化内控合规机制[7] - 需要实质性治理体系重构而不仅是短期业绩承诺[6]
197位基金经理年内离任!嘉实13人出走创纪录:老将洪流、曲盛伟清仓卸任,或因绩差降薪触发离职潮
新浪基金· 2025-07-17 09:26
行业人才流动概况 - 全市场197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104家公募机构,离任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8位 [1] - 新聘基金经理308位,较去年同期减少13位,行业总数较年初增加111位至4056人 [1] - 嘉实基金以13位离任高居榜首,远超去年全年的6位,创历史峰值 [1] 头部机构人员变动 - 华夏基金与南方基金各有5人离任,永赢基金、广发基金等7家公司均为4人离任 [5] - 华夏基金与中欧基金以新聘11人并列行业首位,南方、招商各增10人 [5] - 34家基金公司年内无人员变动,如前海开源基金、银河基金等中小机构展现团队韧性 [5] 资深基金经理离职案例 - 嘉实基金李金灿(任职近10年)、张静(7.38年)、曲盛伟(7.2年)等核心投研人员集体出走 [3] - 中生代主力洪流(从业25年)与金猛(从业12年)亦离任,近半数离任者任职不足3.5年 [3][4] - 超60%离任集中于年初调整节点,2月单月8人卸任,3月再走3人 [4] 业绩压力与离职关联 - 嘉实洪流管理的嘉实阿尔法优选A近三年跌33.31%,跑输基准39%,或触发降薪新规 [8] - 金猛管理规模从64.07亿缩水至2.26亿,旗下嘉实对冲套利A近三年跌14.97% [9] - 曲盛伟旗下基金业绩分化达87个百分点,投资经理指数近三年-43.03% [11] - 华夏周克平旗下三只产品跌幅超36%,投资经理指数近三年跌29.71% [12] 行业转型深层动因 - 私募高薪挖角、考核压力升级、内部战略调整共同催化人才流动 [13] - 行业正从"销售规模驱动"向"投研体系竞争力"转型,短期人才断层或削弱产品延续性 [13] - 长期需构建系统化投研平台与人才造血机制,将个人能力沉淀为体系优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