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行业标杆”到“垫底常客”:华夏基金如何弄丢了投资者的信任?
搜狐财经·2025-07-28 06:07

核心观点 - 华夏基金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明星产品业绩大幅下滑 核心人才流失 主动权益业务持续萎缩 外资入股后治理与战略面临挑战[2][4][6] 明星产品表现 - 华夏能源革新基金A类份额近三年亏损37.93% 为同类平均亏损水平的9倍 在752只可比基金中排名第709位[2] - 该基金2025年二季度A类份额单季利润亏损超3.4亿元 C类份额亏损近2500万元 净值增长率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 - 基金规模从2024年半年报的百亿以上缩水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77.78亿元 半年内蒸发27.5亿元 降幅超26%[2] - 二季度A类份额净赎回率达49.45% 近半数持有人选择离场[2] - 基金讨论区出现大量负面评价 被投资者称为"送钱式投资"的反面教材[3] 人才流失与梯队危机 - 2025年以来张弘弢、郑泽鸿、周克平等明星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郑泽鸿卸任产品任职回报-19.40% 周克平管理产品亏损超40%[4] - 接任者杨斯琪缺乏超大规模产品管理经验 郑泽鸿留下的能源革新基金交由杨宇管理后规模一年缩水近27亿元[4] - 现任基金经理杨宇管理的6只基金存在明显策略同质化问题 二季度调仓组合表现远逊市场主流标的[5] 业务规模变化 - 公司主动权益规模从2021年峰值4500亿元缩水至3200亿元 三年蒸发1300亿元[5] - 股票型基金规模降幅达42.67%[5] - 非货ETF规模达6584.81亿元 连续20年行业第一[6] 业绩与内控问题 - 2024年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18.72% 跑输行业超10个百分点 无一只产品进入收益前50名[6] - 投研体系缺乏独立性 过度依赖赛道跟风 部分基金经理扎堆热门赛道缺乏独立判断[5][6] - 2024年因"制度执行不到位"被暂停新业务 2023年曝出"夏云龙老鼠仓案"[6] 外资入股与战略挑战 - 卡塔尔投资局以37.8%的外资持股比例成为重要股东 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与公司现有扩张策略的磨合尚不明朗[2][6] - 费率战加剧迫使公司将多只ETF费率降至0.15%的行业低位 虽保住市场份额但压缩利润空间 限制投研资源投入[6] - 公司需要平衡被动与主动业务 协调外资与本土治理理念[6][7] 治理与重建需求 - 总经理李一梅的人才选拔机制和董事长张佑君的战略管控能力面临市场考评[6] - 信任重建需要建立科学投研考核体系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强化内控合规机制[7] - 需要实质性治理体系重构而不仅是短期业绩承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