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元宝枫
icon
搜索文档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经济日报· 2025-08-28 01:56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科左后旗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栽植示范项目 嫁接后红松生长良好且推广潜力大 既能发挥樟子松适应性强和生长快的优势 又能产出红松种子带来更多收益[1] - 通辽市通过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形成沙棘 苹果 文冠果 元宝枫等特色经济林产业 同步发展林下经济 生态旅游和碳汇产业 实现林草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 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1] - 兴安盟按照规模化 产业化 品牌化思路推动林草产业高效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盟林草总产值达53.95亿元 较2021年30.75亿元显著提升 且林业碳汇项目成功登陆全国碳市场[2] 生态旅游与资源开发 - 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以森林康养为主题 改造森林防火运材路建成7公里疗养步道 年接待量约6-7万人次 年旅游综合收入约100万元[2] - 额尔古纳市依托湿地资源打造3个国家4A级景区 去年接待游客共约150万人次 收入超6000万元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3] - 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成功培育紫花高乌头 草原黑蘑等产品 正稳步扩大种植规模[3] 生态建设成果与产业规模 - 内蒙古统筹生态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前列 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4] - 全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 林下经济和草产业 去年经济林面积超2900万亩 森林食物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 草种年供给能力800万公斤 饲草产量稳定在7800万吨以上[4][5] - 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5] 资源禀赋与生态基础 - 内蒙古作为跨"三北"生态功能区 拥有森林面积3.57亿亩 草原面积8.15亿亩 湿地面积7300万亩 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8.89亿亩)和沙化土地(5.97亿亩)最集中省区之一[3]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1: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13: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