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麦578
icon
搜索文档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1:02
藏粮于地:盐碱地破"碱"重生 盐碱地既是亟待唤醒的耕地后备资源,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粮仓"。山东拥有的近900万亩盐碱 地,使其成为探索盐碱地治理路径的"天然试验场"。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新网济南9月25日电(李欣 李明芮 孙婷婷)从与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艰苦博弈,到在一粒种子间寻求关 键突破,再到向产业链全程要效益、挖掘"无形良田",山东保障粮食安全的步履沉稳而有力,系统性筑 牢"齐鲁粮仓"。这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扎实路径,彰显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担当。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黄河入海口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曾是农民与盐 碱地抗争的苦涩注脚,也凸显了盐碱地治理的困境。 如今,盐碱地的命运正被改写。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介绍,山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黄河 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种地相适、多元利用、科技支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 新路径。 2025年6月,在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唐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盐碱地麦田,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抢收 小麦。刘智峰 摄 循着分区分类的治理思路,山东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土壤改良、地力 ...
科技赋能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召开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会
新京报· 2025-05-26 04:32
小麦单产提升技术 - 中麦578在2024年秋播后经历冬春夏三季干旱条件下预计亩产超650公斤,示范田面积超500亩[1] - 采用精细整地、适期晚播、种子包衣、肥水调控等综合技术,通过"田间课堂"形式推广技术[2] - 应用"多级联动"推广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应对2025年春季低温冻害和干旱逆境[2] 技术推广体系 - 2024年在河南省8个地市13个示范县设立20个百亩核心示范区和40个展示基地[2] - 技术辐射周边480多万亩小麦生产,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2] - 睢阳区示范方辐射面积达3万亩以上,田间长势均匀[1] 品种选育与推广 - 选用中麦578、郑麦1860、郑麦136等主栽优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2] - 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机制[2] - 示范田采用播期播量控制、播种方式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1]
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4-29 20:02
粮食产量与农业地位 - 河南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2] - 中原农谷作为农业"中国芯",支撑河南粮食增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中原农谷规划与优势 - 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核心区34196平方公里,形成"一核三区"协同发展格局 [3] - 区域拥有南北过渡带生态禀赋,是作物适应性试验天然"缓冲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3] - 享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双重政策红利 [3] 科研力量与创新成果 - 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包括24名院士、53支创新科研团队、390余名高层次种业人才 [4] -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入驻140余人,长期工作80-90人 [4] - 推出126个优质新品种,强筋小麦"中麦578"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年增产粮食超20亿斤 [5] - 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通过国审,以666万元完成新品种权转让 [4][5]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节水率35%,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和25% [5] -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500亩农田智能决策,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生产效率提升40% [8] - 华智生物种业平台年服务企业超100家,分子标记检测覆盖80%主要作物 [8] - 原阳县中央厨房产业园集聚156家企业,预制菜2024年出口突破5亿元 [8] 国际合作与产业目标 -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共建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2024年签约92个重大项目,吸引外资27亿美元 [9] - 规划2035年种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 [9] - 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冬小麦供种占全国5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