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

搜索文档
国产动画,3D飞升,2D断档
36氪· 2025-08-26 23:20
核心观点 - 国产动画市场呈现3D动画主导、2D动画严重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浪浪山小妖怪》以13亿票房成为2025年暑期档黑马并跻身年度国产院线电影票房第四 但2D动画在院线和番剧赛道均存在数量稀缺和创作断层危机 [1][2][4] 市场现状与结构失衡 - 院线上映超百部动画作品中2D动画仅四部 包括《浪浪山小妖怪》《大鱼海棠》及《罗小黑战记》系列 与3D动画数量形成巨大反差 [1] - 番剧赛道全年持续增量但2D动画寥寥无几 多数作品采用3D渲染2D技术而非纯手绘制作 [1][2] - 3D动画凭借技术迭代占据市场主流 2D动画面临创作断档和生存空间压缩 [1][2] 人才与教育体系问题 - 专业院校自2008年起陆续开设3D动画专业 教学方向向3D倾斜导致2D动画人才培养缺失 [1][4] - 行业招聘市场对2D动画人才需求锐减 动画公司岗位要求聚焦"三渲二技术"或"3D辅助制作经验" 纯手绘2D岗位几乎绝迹 [2][4] - 某公司150多名动画师中仅两位具备手绘能力的分镜师 反映2D人才储备出现断层式空缺 [4] - 年轻从业者陷入"想学没门路、会做没岗位"困境 学生倾向学习Blender、Maya等3D软件 [4][6] 创作与风格化挑战 - 国产2D动画缺乏系统传承体系 年轻创作者难以汲取前辈经验 [6] - 受日漫影响国产2D动画风格同质化严重 角色设定和画面表现模仿日漫导致自身风格模糊 削弱市场竞争力 [7] - 2D动画在文化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中国奇谭》展现的水墨晕染和剪纸层次感等东方美学韵味 为3D技术难以还原 [8] - 日本2D动画如《火影忍者》《哆啦A梦》凭借鲜明手绘风格与文化内核形成长寿IP 衍生多元业态累计收益远超初期成本 [8] 技术路径与成本效率对比 - 3D动画在科幻、现实题材及复杂场景中具沉浸式真实感优势 如《流浪地球》金属质感、《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底大战等名场面 [10] - 但3D动画趋向真实的制作逻辑导致画面同质化 角色"网红脸"、场景标准化缺乏独特视觉记忆点 难以形成长期IP影响力 [10] - 国产2D动画成本高效率低源于工业化体系缺失 与日本成熟2D工业化形成对比 具体体现在分工、标准、人才三重断层 [12] - 日本2D动画有精细化分工体系如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等 以及明确制作规范 而国内2D项目因数量少缺乏完整流程 [12] - 日本高校重视2D工业化教学 国内高校近十年偏向3D教学 2D课程仅停留在手绘基础 [12] - 日本经验证明2D动画标准化后成本可与3D持平 并能凭借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4]
《浪浪山小妖怪》刷新纪录,二维动画逆袭成票房黑马
齐鲁晚报网· 2025-08-12 13:29
票房表现 - 截至8月11日11时累计票房突破5.74亿元 超越《大鱼海棠》(5.73亿元)成为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2] - 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500万元 首周末(3天)累计票房达1.33亿元 [4] - 连续6天实现票房逆跌 8月9日单日票房破亿(10352.8万) 8月10日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4] - 预测总票房从首日的4亿+跃升至超过15亿 [8] 市场反响 - 豆瓣评分高达8.6分 社交媒体"自来水"持续发酵 [4] - 在排片率仅17%情况下实现"低排高收" 反超同期新片《东极岛》(7096.5万) [4] - 被称为暑期档黑马 印证"好内容自带吸引力"的市场逻辑 [4] 内容特点 - 延续《中国奇谭》短片《小妖怪的夏天》核心叙事 以平凡小妖视角解构西游神话 [6] - 通过"草根取经团"冒险故事 将传统故事与现代逻辑嫁接 引发多年龄段观众共情 [6] - "萌系妖怪"吸引儿童 热血故事点燃青少年 职场隐喻抓住打工人心理 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6] 技术风格 - 采用"水墨+3D渲染"技术 保持手绘质感同时提升视觉张力 [8] - 以"新国风"标签独树一帜 证明二维动画并非落后于时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