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伺服关节

搜索文档
数观产业①中国人形机器人六成标准来自长三角
新浪财经· 2025-09-17 03:13
文章核心观点 -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占据全国领先地位,企业数量、质量、融资能力、专利授权及标准制定均居全国首位,并形成分工互补的产业格局 [1][2][5][7] - 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问题,但2025年以来标准制定进程加快,长三角贡献全国六成标准,其中国标、团标和企标增长迅速,龙头企业推动标准化进程,并成功跻身国际赛道 [1][6][7][12] - 长三角产业分工明确:上海在核心零部件、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及整机制造领先,江苏强于系统集成和整机制造,浙江专注人工智能研发,安徽通过政策驱动奠定基础 [3][4][5] 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与质量 - 截至2025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有8686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占全国31.8%,居全国城市群第一,其中上海3334家、浙江未单独列出、江苏未单独列出、安徽未单独列出 [1] - 长三角拥有全国35.8%的高新技术企业、36.0%的上市公司和36.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质量高 [2] - 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56起,融资总额逾50亿元,其中上海、浙江、江苏企业占比约44%,吸金能力突出 [2] 产业分工与创新浓度 - 上海在核心零部件企业1152家、数据处理与服务1791家、人工智能技术660家、系统集成249家、整机制造508家,全面领先 [3][5] - 江苏在系统集成285家和整机制造391家略胜一筹,浙江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529家更具优势,安徽企业数量偏少但通过政策驱动奠定基础 [3][4] - 截至2025年9月,长三角拥有全国24.72%的人形机器人授权发明专利,总量104344项,其中上海4773项、浙江7630项、江苏10020项、安徽3375项,创新浓度全国第一 [5] 标准制定进展与结构 - 2020年1月至2025年7月,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参与起草标准2257项,长三角贡献1327项,占全国58.8%,其中浙江参与47.53%国家标准制定,江苏占全国29.05%企业标准和18.04%团体标准 [7][8] - 长三角标准以企业标准48%和团体标准26%为主,团体标准五年内从22项增长至340项,增速最快,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占比低且增长缓慢 [9] - 国家标准快速增长,从2020年1月80项增至2025年7月287项,重点制定定义性和安全性标准,而非技术产品标准 [7][10] 标准化挑战与国际突破 - 标准不统一导致零件生产非标准化、训练数据获取难、消费者信任有限,但过早统一技术标准可能抑制创新,当前重点制定定义性和安全性标准 [6][7] - 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约束力弱,难以形成全国统一规范,企业呼吁加快国家标准制定以提升市场信心 [12] - 2025年2月中国牵头制定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5月上海颁发全球首张人形机器人"中国标准"CR证书,标志中国跻身国际标准化赛道 [12] 政策与区域协同 - 上海张江与工信部共建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南京成立机器人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浙江成立省级创新中心,宁波提供工业场景导引,合肥投用预训练场 [6] - 龙头企业如智元、宇树等推动标准化进程,长三角作为企业最密集地区需加强区域产业协同,促进实用、可操作、国际认可的标准制定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