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打白骨精》
icon
搜索文档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演出在仰光成功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3 01:40
人民网仰光9月22日电 (记者谢佳君)9月20、2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 演出在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偕使馆主要外交官,缅宣传部长貌貌翁、宗教事务与文化部长 丁乌伦、教育部长秋秋盛,多国驻缅使节及各界代表两千余人出席。 浙江婺剧团《三打白骨精》等经典节目和缅甸古典剧《罗摩衍那》,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深深打动现场观 众。剧场外的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得到中国驻缅使馆、缅宗教事务与文化 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等部门大力支持。 马珈致辞称,中缅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交流密切,搭建起坚实的民心之桥。貌貌翁表示,文化交流有助 于巩固两国"胞波"情谊,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缅甸艺术家表演传统戏剧。人民网记者 谢佳君摄 ...
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03:47
核心观点 - 传统戏曲通过融合街舞、数字技术等新潮元素及青年演员主导的创新演绎实现年轻化转型 吸引90后00后观众群体占比超半数 推动行业复兴 [1][2][8][11] 艺术形式创新 - 川剧与街舞跨界融合作品《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 - 婺剧《三打白骨精》借鉴川剧变脸呈现角色三重形态 黄梅戏与枞阳腔融合推出轻喜剧《汤生与鹂娘》 [3] - 京剧《迟开的山丹丹》采用现代戏剧叙事并创新唱词念白 昆曲《重逢〈牡丹亭〉》通过倒叙手法强化人物现实性 [3][5] 青年力量崛起 - 90后演员尹春媛凭《玩会跳船》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高校学生组成平均年龄22岁的团队演出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6] - 甬剧传承版演出中青年演员占比超80% 川剧变脸融合流行文化元素如哈士奇表情包和游戏角色获热烈反响 [6][8] - 传统戏曲与微短剧结合推出《正月剃头》《彩礼惹的祸》等作品 秦腔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成为国内首部非遗题材短剧 [8] 技术赋能转型 - 安庆师范大学通过传感器设备实现黄梅戏《女驸马》沉浸式演绎 泉州提线木偶戏引入机器狗同台互动 [9][11] - 短视频平台提供实时弹幕互动和点戏选角功能 腾讯AI技术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并建立戏曲数据资源库 [11] -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推出川剧数字藏品 AR技术实现脸谱动态交互 推动戏曲资源永久存档与创新活化 [11]
古老婺剧的出圈密码(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3 22:46
婺剧国际演出 - 浙江婺剧团在瑞典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1] - 浙江婺剧团在奥地利表演剧目《白蛇传》[3] - 《三打白骨精》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多场[6] - 婺剧《白蛇传》作为开幕大戏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上演[9] - 浙婺海外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超500万人次[10] 剧目创新亮点 - 《三打白骨精》融入川剧变脸技巧和服装瞬间更替设计[4][5] - 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替代传统鱼线牵引道具[5][6] - 猪八戒角色融入探戈舞姿和网络流行词[6] - 传统道具改用可折叠铝合金材料,便于国际巡演[10] - 演出采用LED屏实时滚动当地语言翻译唱词[10] 人才培养体系 - 实行"老带新"模式,一级演员甘当配角培养新人[7] - 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20多人获戏剧奖项[8] - 青年演员李烜宇进团第三年即担纲主演[8] - 陈丽俐在老师配戏助力下成功获得梅花奖[8] 艺术传承发展 - 婺剧融合6种声腔艺术,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4][9] - 创作团队推出《宫锦袍》《信仰的味道》等10余部新剧目[6] - 《白蛇传》三位主演均为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6] - 采用"边演边改、常演常新"创作理念保持剧种活力[6] 国际化策略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10] - 精选包含普世情感母题的经典剧目[10] - 精简出国演出团队,演员掌握多角色表演技能[10] - 计划在建院70周年时将出访国家拓展至70个以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