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文化交流

搜索文档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演出在仰光成功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3 01:40
人民网仰光9月22日电 (记者谢佳君)9月20、2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 演出在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偕使馆主要外交官,缅宣传部长貌貌翁、宗教事务与文化部长 丁乌伦、教育部长秋秋盛,多国驻缅使节及各界代表两千余人出席。 浙江婺剧团《三打白骨精》等经典节目和缅甸古典剧《罗摩衍那》,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深深打动现场观 众。剧场外的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得到中国驻缅使馆、缅宗教事务与文化 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等部门大力支持。 马珈致辞称,中缅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交流密切,搭建起坚实的民心之桥。貌貌翁表示,文化交流有助 于巩固两国"胞波"情谊,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缅甸艺术家表演传统戏剧。人民网记者 谢佳君摄 ...
到澜沧江边,听周边交流和声(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文化节庆活动 - 2025年首届清水河口岸印度洋海鲜啤酒文化节设置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多国特色商品展销区 为游客打造一站式跨境购物体验 [2] - 耿马县泼水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 同比增长12.88% 旅游总消费1.4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69% [15] - 泼水节主题舞曲《UP 耿马》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掀起模仿热潮 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艺人通过社交媒体参与话题讨论 [12] 文化创作与传播 - 耿马县2018年至今共创作6首泼水节主题舞曲 其中2023年《UP 耿马》作为开场舞在第四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贸会引爆全场 [12] - 2025年新曲《赛嗨》由耿马县民族歌舞团与国际知名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共同作曲 实现民乐与交响乐融合 [13] - 傣族歌手岩更累计创作200多首民族歌曲 2019年在缅甸仰光和曼德勒举办演唱会 每场观众上万人 [14] 跨境文化交流 - 临沧市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以佤语、傣语、缅甸语为载体 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1000余部 播放量超5000万次 境外粉丝占比58% 覆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16] - 耿马县举办中缅友谊歌汇、国门群众艺术节等活动 缅甸模特赵良超在第二届国门群众艺术节"边地民模"比赛中获得亚军 [15] - 临沧市建成2个国门文化交流中心、4个国门友谊广场、1个国门书社和1个国门文化传习馆等设施 [19] 经贸与区域合作 - 清水河口岸为云南第二大对缅贸易口岸 临沧建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 开通多条国际物流线路 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联通印度洋的黄金走廊 [17][19] -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缅甸大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301家 涉及外贸、电商、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累计吸引创业人员500多人 [18] - 第四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办 [12]
跨越国界的“胞波”情谊(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5-19 22:01
中缅边境教育合作 - 银井小学为缅甸籍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目前有92名学生 其中缅甸籍学生29名 占比31.5% 享受同等"两免一补"待遇 [16] - 瑞丽创新办学模式 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成立附属国门中小学 姐告 银井等国门小学为缅甸籍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21] - 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缅甸籍学生办理优先候检卡"一卡通" 开通绿色通道便利跨境通学 [16] 跨境文化交流设施 - 建成中缅胞波友谊24小时智能图书馆与国门书社 开设语言培训课程和文化课堂 [21] - 国门书社提供免费中文教学 学员包括在瑞丽务工的缅甸籍人员 帮助提升中文交流能力 [19] - "一寨两国"景区成为中缅民族文化展示窗口 自2005年起吸引全球游客 带动特色产品集市发展 [14] 跨境学生发展轨迹 - 缅甸籍学生占喊在中国完成小学至成年教育 已定居中国十二年 父母随迁银井村 从事中缅特色商品销售 [12][14] - 缅甸籍教师董腊扎在中国接受教育后于培训中心任教 学生多为随父母来华的缅甸籍儿童 [19] - 部分缅甸籍学生毕业后返回缅甸当地教授中文 形成教育人才双向流动 [19] 边境民生融合 - 银井与芒秀两寨居民互市通婚 共用"一秋荡两国"秋千与"共饮一井水"设施 节日共同庆祝不分国籍 [14] - 缅甸籍人员麻麻敏凭借中文能力在瑞丽医疗机构担任翻译 获得稳定收入 [19] - 瑞丽持续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将国门教育打造为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 [21]
境内外“同唱一首歌”(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5-13 22:31
中缅文化交流活动 - 银井边防小学中缅学生在"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文化交流活动中合唱歌曲[2] - 云南德宏瑞丽市姐相镇民众手举国旗观看"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迎新春活动表演[4][5] - 中缅边民在中缅胞波狂欢节共跳舞蹈"嘎伴光"[7] 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 - 勐巴娜西乐团在云南昆明市举办的中缅文化交流周活动开幕式上演唱歌曲《一山一水胞波情》[10] - 勐巴娜西乐团在德宏中缅边境村寨银井村唱响经典老歌《月光下的凤尾竹》[10] - 乐团为缅甸观众唱响《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中国歌曲 也为中国观众演绎缅甸老歌《海鸥》[11] - 乐团受邀前往缅甸仰光演唱中国歌曲《又见炊烟》《三月里的小雨》 引发新一代缅甸观众共鸣[11] - 德宏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缅甸籍学生罗瑞冰用中缅双语演唱《明天会更好》 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13] -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籍专家龙威将中文流行歌翻译成缅语分享到网上 吸引大批缅甸网友关注[14] - 银井村国门书社摆放带有缅文翻译的中国歌曲碟片 供缅甸读者聆听[16] - 瑞丽市姐相镇每季度举办"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活动 中缅学生合唱《无名之辈》和《最美的期待》[16] - 德宏边境乡镇几乎村村寨寨都有舞台 每逢节日中方村民编排演出并邀请缅甸朋友参与[17] - 从《赠缅甸友人》到《共饮一江水》《一山一水胞波情》等 围绕胞波情谊的歌曲被不断创作传唱[17] 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 《月光下的凤尾竹》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有深厚渊源 词作家倪维德为宣传婚姻法来德宏采风创作[11]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中国流行歌曲传入缅甸 当地音乐人根据旋律重新填词创作缅语版本[14] - 《赠缅甸友人》改编自1957年陈毅副总理诗作 专为赞颂中缅胞波情谊而作[16] - 德宏民族出版社专门制作碟片将德宏歌曲送到缅甸 银井村村支书岩静回忆"我们这边一流行什么歌 缅甸那边录音棚很快就会翻唱"[17] 地理与经贸背景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三面与缅甸接壤 国境线长503.8公里 约占中缅边境线的1/4[18] - 德宏是云南省对缅口岸数量最多 特殊经济功能区种类最齐全 口岸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市州[18] - 德宏对缅贸易额约占滇缅贸易额的2/3 中缅贸易额的1/4[18] - 德宏创办全国第一份缅文报纸《胞波》 与缅方轮流举办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 打造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