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零售

搜索文档
1700亿,全球最大“药+妆”公司易主
36氪· 2025-09-03 07:25
收购交易概述 - 美国私募股权公司梧桐投资(Sycamore Partners)以每股11.45美元现金对价完成对沃尔格林联合博姿(WBA)的收购,交易总价值2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93.2亿元)[1][2][4] - 收购完成后WBA普通股停止在纳斯达克交易,股东额外获得每股最高3美元的未来收益权[4] - 原大股东Stefano Pessina及其家族将100%权益重新投资于新公司[4] 公司拆分与重组 - WBA被拆分为五家私有独立公司:Walgreens、Boots Group、Shields Health Solutions、CareCentrix和VillageMD[1][4] - Mike Motz被任命为Walgreens首席执行官,其曾担任Sycamore投资组合公司Staples US Retail首席执行官及Shoppers Drug Mart总裁[5] - John Lederer被任命为Walgreens执行董事长[5] 财务表现分析 - 2025财年第三季度销售额389.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85.4亿元),同比增长7.2%,但净亏损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3.44亿美元[8][9] - 2025财年前九个月销售额1170.3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61.8亿元),同比增长6.2%,净亏损32.9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56.31亿美元亏损收窄40.52%[10] - 过去21个月累计亏损超1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0.2亿元)[10] - 2024财年全年销售额1476.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49.86亿元),净亏损86.36亿美元[10] 市场表现与估值 - 2024年股价下跌超60%,当前市值103.7亿美元,较2015年峰值1000亿美元缩水近10倍[11] - 公司曾计划三年内关闭1200家门店,其中2025财年关闭500家[8] Boots业务独立运营 - Boots作为独立公司由首席执行Ornella Barra继续领导,总部位于英国[12][14] - 业务组成包括Boots UK&I、Boots Opticians、No7 Beauty Company、泰国零售药店、墨西哥Farmacias Benavides及中国现有零售投资[14] - 2025财年第三季度国际部门销售额61.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英国零售增长5%,线上渠道增长18.7%[15][16] - 已连续17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17] 中国市场布局 - Boots于2018年通过天猫国际开设海外旗舰店,目前主营Soap&Glory个人护理产品[17][18] - 店铺拥有64.1万粉丝,销量最高产品显示销售4万+,较中国本土热销产品存在差距[18][19]
从失去的30年说起,打工人能从日本学来什么教训
虎嗅· 2025-08-08 02:23
核心观点 - 日本经济停滞30年后出现复苏迹象 劳动力市场薪资水平显著高于中国同类岗位 引发对经济发展模式和职业选择的反思 [3][4][5] - 中国当前考公考编热潮与日本历史政策存在相似性 政府通过基建和文旅项目缓解就业压力的做法可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 [7][16][19] - 房地产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要来源的循环模式面临瓶颈 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经济下行期可能存在违约风险 [23][24][43] 薪资水平对比 - 日本药妆店暑期工时薪达1600日元(约80人民币) 月薪可达1.4万人民币 [3] - 中国上海星巴克咖啡师时薪仅20-25人民币 日薪差距达4倍 [4] - 深圳中学教师岗位2021年提供30万以上年薪 吸引清北博士硕士竞聘 [25][26] 就业政策导向 - 2023年中国公务员考试260万人报考3.7万岗位 2024年报考人数超300万 录取比例达77:1 [12] - 上海2022年要求街道办和居委会招聘应届毕业生 国企被要求侧重校招 [14] - 日本1992年推出乡村基建振兴法案 1995年推出乡村休闲促进法 通过基建投资缓解就业压力 [16] 资金循环模式 -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依赖房地产上涨带来的税收 形成"房价上涨-政府税收增加-基建投入加大-房价进一步上涨"循环 [23][24] - 深圳教师高薪部分依赖政府补贴 补贴资金最终来源为房地产带来的税收 [27] - 日本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出现债务危机 导致平成大合并政策缩减开支 [29][31] 历史经验教训 - 日本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在需求不足情况下主要为安置就业 最终因财政压力被迫缩减 [19][32] - 参与政府项目的职场人履历脱节 被迫从事低端服务业导致学历贬值 [33][34] - 经济上升期跟随政策导向可能获得收益 经济停滞期政府政策可能出现违约风险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