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

搜索文档
把科学梦想“种”进更多人心田(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人民日报· 2025-09-28 22:28
郑纬民在授课。 吴承蔚摄 舒德干(左一)在和学生交流。 西北大学供图 苏国辉在做讲座。 受访者供图 首个全国科普月,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走进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等传 播平台,为社会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两院院士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他们深入浅出,在全社会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他们创新形式,让科普的声音传播 得更广更远。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院士,看他们在科普现场为大家带来哪些精彩讲述。听他们谈谈,科普工作 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 科普方法要有针对性 【人物小传】 郑纬民,194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 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存储系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处理平台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问:您的日常科研工作很忙,为什么还经常开展科普讲座、在互联网上做科普? 答:对于院士群体而言,参与科普活动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之一。做科普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有很多 好处——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
光刺激新技术能加速大脑类器官成熟
科技日报· 2025-08-25 08:30
技术核心与机制 - 利用石墨烯光电特性将光信号转化为温和电刺激 促进神经元连接和信息交流 模拟真实大脑输入信号 [2] - 非遗传 生物相容且无破坏性技术 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有效调控神经活动 [1] - 避免传统直流电刺激对神经元损伤 不改变细胞遗传密码 [1] 科研应用价值 - 加速大脑类器官成熟过程 促使形成更牢固神经连接 更有序神经网络和更高效通信能力 [2] - 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视角 在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中效果显著 [1][2] - 缩短药物筛选和测试时间周期 推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和脑机接口开发 [1][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实现类器官对机器人设备实时控制 感知-反应循环在50毫秒内完成 [2] - 石墨烯与大脑类器官结合可响应外界环境 展现出AI领域应用潜力 [3] - 标志着石墨烯在神经科学 纳米技术和神经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行业影响前景 - 重新定义神经科学边界 推动从基础研究到AI和医疗工程的广泛变革 [3] - 开辟活体神经组织与技术系统融合新路径 发展神经生物混合系统 [2][3] - 有望成为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发育性脑病的强大平台 拓展至组织工程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