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摊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无地可划无序摆卖 深圳地摊经济:烟火升腾下的治理考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4:05
地摊经济政策与现状 - 深圳2023年修订《条例》首次允许划定摊贩经营场所,政策从"全面禁止"转向"有条件放开" [1] - 两年后摊贩经营场所具体划定标准和管理细则仍在探索中,基层面临选址和管理难题 [1] - 福田、罗湖等区多个街道反馈"无地可划",政策落地受阻 [8][9] 地摊经济带来的问题 - 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导致交通混乱,如福田口岸摊贩堵塞斑马线威胁行人安全 [3] - 安全隐患突出,龙华区清湖街道摊贩露天摆放煤气罐且卫生条件差 [4] - 食品安全问题引担忧,罗湖区摊贩食材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且售后追责困难 [5] - 2024年横岗街道收到"乱摆卖"投诉2092件,占诉求事件最高比例 [13] 治理困境与矛盾 - 摊贩采取"打游击"策略规避执法,工具成本降至百元级 [7][14] - 执法力量薄弱且程序掣肘,整改缓冲期与摊贩转移速度不匹配 [14] - 就业需求与居民权益冲突,横岗街道地摊日均创造600个岗位但引发噪音油烟投诉 [12][13] - 罗湖区因空间有限、居民反对等因素陷入"能划无处划"僵局 [11] 创新治理探索 - 南山区试点"法治+自治"模式,通过社区议事会投票选址、户籍摊贩摇号等实现共治 [15] - 宝安区沙井街道建成8个摊贩经营场所,推行"一点一策"选址法和摊贩自治小组 [16][17] - 龙岗区横岗街道建设7个疏导点,配备统一餐车和净化设备,前期调研摊主500余次 [17] 政策优化建议 - 需细化划定标准与流程,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及多部门联动执法 [19] - 优先利用城中村边角地、地铁闲置空间或商场广场作为夜市专区 [20] - 分区域设立禁止区、控制区、鼓励区,实行时段性动态管理 [23] - 运用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智能感知设备提升监管精准度 [23][24]
市集摆摊,先赔为敬
虎嗅APP· 2025-05-08 13:13
地摊经济现状分析 - 五一小长假期间各类市集密集出现,涵盖公园、商场、艺术街区等场所,但商品价格普遍偏高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 [3] - 摊主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小吃摊主被改造碱水面包等新式产品的年轻人取代 [3] - 网络宣传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鼓吹"月入过万"的致富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地摊尽头是骗局"的失败案例 [3] - 实际经营情况显示,多数摊主面临亏损,典型案例为出摊三天总收入3050元(其中3000元来自卖掉推车) [3] 地摊选品特征 - 选品呈现明显潮流化趋势,紧跟网红产品如暴打柠檬茶系列,名称创新度高(暴打渣男/前任/甲方等) [7] - 存在显著代际差异:中老年摊主偏好烤肠/烤冷面等传统品类,青壮年注重创新(现穿烤牛肉串),年轻摊主追求完全创新品类(麻辣烫冰饮二合一) [9] - 城市差异化初期明显(一线城市豪车后备箱经济),但创新模式会快速向低线城市扩散并本地化(长沙出现后备箱卖辣条) [9] - 老摊主普遍不看好年轻摊主的创新模式,认为难以持续经营 [9]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 2020年作为"救市"模式兴起,从被动就业过渡逐渐演变为青年创业热门赛道 [11]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初期放松管制发展为将市集纳入城市建设重点(创意夜市/复合商业街) [11] - 长沙等城市形成网红夜市集群(扬帆/四方坪/冬瓜山),江浙地区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11] - 连锁餐饮品牌开始参与地摊经济,商场频繁策划主题快闪集市 [11] 互联网对地摊经济的影响 - 短视频平台催生地摊网红,如"腰子姐"和拥有670万粉丝的福建网红"白菜" [12] - 多数"摊主"实质是内容创作者,通过摆摊场景展示颜值/搞笑等内容 [12] - 催生配套培训产业,网课从低价教学发展为定价数千元的创业陪跑服务 [13] - 年轻摊主过度关注互联网概念(私域流量/社群运营),但实际经营能力不足 [13] 地摊经营成本结构 - 设备投入呈现升级趋势,新手倾向购买高档设备而非性价比高的二手器材 [15] - 供应链不专业导致成本飙升(如分装山姆甜品需额外承担采购成本) [16] - 摊位费用高企:普通散摊日租50-100元,黄金地段月租达两三千元 [16] - 网红夜市准入壁垒高,需通过筛选面试甚至托关系获取摊位 [16] 消费端反馈 - 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消费者体验下降,地摊食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实体店(长沙烧烤需花费大几十元) [17] - 出现"地摊刺客"现象,网红产品溢价严重,性价比优势消失 [17] - 实体店通过"地摊风"装修营造性价比印象,与真实地摊的消费升级形成反差 [15]
市集摆摊,先赔为敬
虎嗅· 2025-05-06 08:12
地摊经济行业趋势 - 地摊经济从2020年"救市"模式逐步发展为青年创业热门赛道 被赋予自由、致富、成名等滤镜 [8] - 管理部门态度从政策放松转向重点建设 多地将"市集"纳入城市规划 如南京、杭州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9] - 商场积极策划主题快闪集市 连锁餐饮品牌开始参与摆摊经济 [10] 地摊选品特征 - 选品呈现潮流化特征 紧密跟随网红美食文化 如暴打柠檬茶系列及卖崽青蛙等热门单品 [3] - 选品具有代际差异:中老年摊主偏好烤肠/烤冷面等经典款 青壮年倾向现穿牛肉串等微创新 年轻摊主探索麻辣烫冰饮二合一等新品类 [6] - 城市差异化明显 一线城市曾流行后备箱地摊经济 低线城市后续完成本地化改造 [6] 摊主经营模式演变 - 短视频平台催生地摊网红经济 如"腰子姐"凭借"来了老弟"走红 福建网红"白菜"积累670万抖音粉丝 [11][12] - 互联网思维渗透经营环节 摊主注重私域流量/个人品牌/社群运营概念 但实际转化效果有限 [15] - 网课导师推出高价创业陪跑服务 定价达数千至上万元 教授选品/短视频/直播等技能 [15] 成本结构与盈利现状 - 摊位成本显著上升:长沙普通散摊日租金50-60元 优质地段月租达2000-3000元 [22] - 设备投入差异化:经验摊主选择二手设备 新手倾向采购高档设备及装饰 [19] - 供应链成本控制不足 如分装山姆甜品需承担采购时间/路费/人工等隐性成本 [21] - 约30%长沙摊主月收入达6000-7000元 共性在于拒绝网红溢价思维 [24] 消费端价格变化 - 地摊消费呈现升级趋势:北京碳水节等地摊价格与实体店持平甚至更高 [27] - 消费者体验下降:长沙地摊烧烤人均消费需数十元 普通奶茶售价超10元 [25][27] - 网红产品溢价明显 网友抱怨"地摊刺客"现象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