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园区
icon
搜索文档
中华内房股指数收报1427.9637点,涨幅0.41%
金融界· 2025-08-19 08:36
指数表现 - 中华内房股指数收盘报1427.9637点,上涨5.85点,涨幅0.41% [1] - 当日最高点位1451.9756点,最低点位1423.4219点 [1] 指数构成 - 选股范畴涵盖港股通范围内且行业分类为房地产开发、服务、管理、园区的内地地产证券 [1] - 指数于2019年3月18日推出,基值为2000点,成份股数量为30只 [1]
中华内房股指数收报1398.9255点,跌幅1.34%
金融界· 2025-07-30 08:33
指数表现 - 中华内房股指数7月30日收盘报1398.9255点 较前日下跌19.02点 跌幅1.34% [1] - 当日最高点位1440.1084点 最低点位1397.007点 [1] 指数构成 - 指数选股范畴涵盖港股通范围内且行业分类为房地产开发、服务、管理、园区的内地地产证券 [1] - 指数于2019年3月18日推出 基值为2000点 当前成份股数量为30只 [1]
中华交易服务内房股指数下跌0.01%,前十大权重包含万物云等
金融界· 2025-07-29 14:29
指数表现 - 中华交易服务内房股指数当日下跌0.01%报1417.95点 成交额24.91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8.47% 近三个月上涨9.17% 年初至今累计上涨16.00% [1] 指数构成 - 指数追踪港股通范围内内地房地产相关企业 涵盖开发、服务、管理及园区行业 [1] - 基日为2012年3月30日 基点为2000.0点 [1] - 十大权重股中华润置地占比10.41% 中国海外发展9.49% 贝壳-W 8.86% 龙湖集团8.68% 华润万象生活7.62% [1] - 碧桂园服务占4.86% 融创中国4.67% 中国金茂4.12% 万物云3.99% 保利物业3.65% [1] 市场分布 - 指数成分股全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占比100.00% [1] - 行业集中度100% 全部属于房地产相关领域 [1]
2025年气候灯塔 新纪元:技术引领与变革趋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19 02:06
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与气候灯塔定位 - 2025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25ppm,极端气候事件频率较21世纪初增加2.3倍 [2][13] - 国际气候治理呈现碳市场互联、气候投融资创新和自然解决方案升级三大趋势,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5万亿美元 [2][16] - 中国碳市场覆盖全国45%工业碳排放,预计2030年前减少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全球重工业脱碳提供样本 [2][14] 气候灯塔楼宇转型路径 - 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球37%(含隐含碳),每平方米建筑隐含约0.8吨CO₂ [3][27][41] - 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纳米气凝胶围护结构)和主动式能源系统(光伏-地源热泵集成),地源热泵系统较传统空调节能60% [3][48][49] - 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预计2025年零碳楼宇认证项目突破2000个,带动万亿级绿色投资 [3][44][50] 气候灯塔园区转型路径 - 园区碳排放占中国工业领域60%以上,通过"源网荷储"协同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40%+ [4][28] - 工业余热梯级利用技术提升效率18%,固废利用率超70% [4] - 罗克韦尔自动化与霍尼韦尔推出FIRST绿色园区框架,构建智能化生态体系 [4] 气候灯塔制造转型路径 - 制造业贡献全球35%碳排放,数字孪生驱动的工艺优化系统可降低能耗15%-20% [5][29] - 绿氢替代焦炭、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突破传统瓶颈 [5] - 中小企业采用轻量化碳管理工具(SaaS平台)实现设备改造与工艺升级 [5] 气候灯塔供应链转型路径 - 供应链碳排放占工业领域70%,区块链碳护照系统使核查效率提升70% [6][30] - 多式联运碳排模型通过AI优化运输组合,降低单柜碳排放20%-30% [6] - 头部企业通过ESG评级倒逼供应商减排,长三角建立碳管理联盟推动技术跨行业复制 [6] 评价体系与实践成果 - 2025年气候灯塔采用10大通用指标与分领域分级指标,强化数据权威性与机制公正性 [7][34][36] - 全年评选27个优秀案例,包括隆基绿能"灯塔工厂+零碳工厂"双标杆和蒙牛绿色低碳智能工厂 [7] - 评审委员会引入CITI/CATI指数作为数据支撑,确保案例科学性与标杆价值 [7] 未来趋势与协同机制 - 技术创新需与地域特性、产业属性、发展阶段三维适配,如北方园区侧重余热回收、南方聚焦光伏储能 [8] - 构建"政府引导-园区统筹-第三方赋能"协同机制,通过碳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将减排量转化为市场价值 [8] - 气候灯塔推动全球产业从"承诺时代"迈向"履约时代",实现技术集群与生态协同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