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演出

搜索文档
“文化客厅”为何一座难求(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22 22:21
对话人: 同时,也需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部分主创将重心放在形式包装上,噱头大于内容,这种短视行 为不仅会透支自身口碑,更会消耗整个市场的信任。另一方面,当舞台科技成为便捷的"解决方案",容 易导致作品形态、风格趋同。创作者应坚持从内容和表达出发,避免陷入技术驱动下的思维固化。 周珊珊:网络既助力传播,又带来短视频、短剧等"竞品"。找准剧场演出的独特价值,借力互联网的赋 能作用,这不仅关乎剧场自身发展,更体现着文化产业在多元业态中找准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 慧。 罗群:实际上,剧场演出与短视频、微短剧等线上内容的主要受众并非高度重叠,不同文艺形式也未必 相互分流。 剧场演出的独特优势,在于稍纵即逝、不可复制、不能倍速的现场感——观众与演员身处同一时空,面 对面表演形成独一无二的观演氛围,即便"白璧微瑕"也能成为专属记忆。这种体验是线上无法复刻的, 也是剧场演出立足的根本。 向互联网借力,关键在于推动演艺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让优质内容与知音相遇。社交网络既是宣发利 器,也能倒逼创作者、演出方提升创作演出水平,形成"品质—口碑—收益"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 中,应尊重市场规律,让行业在创新中拔节生长。 周珊 ...
年轻人“捧红”剧场经济背后的消费逻辑
中国青年报· 2025-09-14 02:07
行业核心观点 - 剧场经济正被年轻群体重塑 年轻群体不仅是观众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情绪价值和社交赋能为消费动因影响产业发展方向[1] 消费群体特征 - 18至34岁年轻人群连续3年占购票观众比例超过76% 2023年剧场类演出观众中该年龄段占比达72%[2] - 音乐剧25岁以下观众占比最高达40% 年轻群体通过消费行为标榜审美偏好与文化归属[2][3] - 消费逻辑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 愿为8分钟沉浸演出排队3小时 将剧场视为情绪解压阀[3] 市场规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16.05万场 创造票房收入54.02亿元 话剧稳居品类榜首[2] - 音乐剧 舞剧等艺术门类齐头并进 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2] 行业发展趋势 - 从封闭舞台向全域沉浸生态场景重构 推动城市空间戏剧化改造和闲置空间再利用[4][5] - 内容生产从创作者主导转向用户共谋 例如《不眠之夜》让观众在实景场景中自由走动体验[5] - 技术赋能成为重要方向 运用AR重现非遗故事 VR虚拟剧场和AI实时剧本提升参与感[5][7] 运营模式创新 - 形成体验-分享-再传播的价值循环链 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形成体验-创作-引流闭环[3][5] - 探索多剧场联票制实现一票通达相互引流 构建观演-游览-住宿一体化文旅消费闭环[6] - 数据驱动创作利用用户画像定制剧目 建立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提升服务精准度[7] 政策支持体系 - 分层分类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 演艺新空间和中小剧场等不同类型[7] - 设立剧场产业基金 对非营利剧目免税 鼓励演出剧本创作[7] - 发放折扣券 体验券等消费补贴 同时加强演出消费监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