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全民智驾,芯片变局
远川研究所· 2025-04-03 14:01
智驾芯片市场格局变化 - 智驾产业权力更迭频繁,特斯拉取代谷歌、英伟达取代Mobileye成为行业主导者 [3] - 2023年低算力芯片(10T以下)出货超1000万片,高端芯片(OrinX/昇腾610)合计260万片,中算力芯片(50-200T)仅50万片占比不足4% [5] - 车企采用杠铃式策略:低端车型用几十美元芯片实现基础功能,高端车型用400美元级大算力芯片支持城市NoA [6] 中端智驾芯片市场崛起 - 比亚迪发起"全民智驾"战略,80%销量集中在20万以下市场,向英伟达/地平线下达百万片中算力芯片订单 [9] - 长安/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跟进智驾平权,20万以下车型占国内销量70%,中端芯片市场从数十万飙升至数百万片 [12] - 中端芯片(100-200美元)相比高端性能砍半,但车企开始重视其高速NoA功能的市场价值 [7] 主要厂商竞争态势 - 中端市场形成四强格局:英伟达Orin-N/Y、高通8620/8650、地平线J6E/M、德州仪器TDA4VH [15] - 地平线通过投资合作扩大生态,J6E/M获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主流车企采用 [20] - 高通利用手机芯片开发费分摊优势,8620/8650已进入红旗/五菱/丰田等供应链 [20] - 德州仪器凭借合作伙伴卓驭进入五菱/大众/长城供应链 [21] 技术路线与替代风险 - 高通8650和地平线J6M凭借新架构实现对OrinX的越级对标,红旗天工08基于8650的方案成本低于7000元 [25] - 英伟达Orin系列架构已落后5年,新Thor芯片聚焦高端市场 [27] - 蔚来/小鹏/理想等原英伟达客户转向自研芯片,2024年英伟达汽车业务仅贡献11亿美元收入(总营收609亿美元) [28][30] 市场格局重塑 - Mobileye因性价比不足和开发支持差,在中国市场基本出局 [24]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优先选择已验证的芯片供应商,新玩家难获订单 [22][23] - 英伟达因云端业务暴利(475亿美元营收),对汽车芯片性价比诉求响应不足 [30]
国芯科技双里程碑:“中国芯”引领汽车电子产业新征程
半导体芯闻· 2025-03-28 10:0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趋势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推进 [1] - 单车芯片需求量显著增长:传统燃油车600-700颗/辆,电动车1600颗/辆,智能汽车有望达3000颗/辆 [1] - 预计2030年汽车电子占汽车总成本50%,全球汽车芯片年需求量将超1600亿颗 [1] - 芯片成为汽车产业升级核心引擎,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为国产芯片企业创造历史性机遇 [1] 国芯科技战略布局 - 公司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突破高端芯片技术壁垒,布局域控制、车载DSP、安全气囊等12条产品线 [1] - 2025年3月21日公司乔迁新址并启动汽车电子DSP芯片量产,标志研发硬件升级与高端音频芯片技术突破 [2][4] - 新研发大楼启用支撑12条产品线拓展,DSP芯片CCD5001/4001/3001基于12nm工艺,支持256通道实时处理 [4] DSP芯片技术突破 - CCD5001搭载HIFI5 DSP内核,单核算力达6.4GFLOPS,音频处理FIR性能较ADI ADSP21565提升两倍以上 [5] - 芯片集成FIR/IIR硬件加速器和ASRC异步采样率转换,支持16个全双工音频端口及256通道,满足杜比Atoms全景声需求 [8] - 开发车载音效处理框架及图形化算法工具,为Tier1和整车厂提供便捷开发环境 [8] 产业链生态合作 - 与苏州龙擎视芯、伯泰克汽车电子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开发DSP芯片应用方案 [9] - 与歌尔声学、DSPC等头部企业共建DSP算法生态,打破国外芯片垄断 [9] - 与安徽拙盾成立安全气囊技术联合实验室,打造"芯片+算法+系统"全栈解决方案 [9][11] 动力系统国产化进展 - 动力系统控制器向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国产化发展,国产芯片在通信、驱动、IGBT领域逐步替代进口 [17][20] - 武汉菱电基于国芯科技CCFC2017BC等芯片开发发动机控制器、域控制器等产品,计划陆续量产 [21][22] - 联创汽车电子获国芯科技战略投资,合作推进线控转向、EMB电子机械制动等前沿技术 [23] 产品认证与市场表现 - CCFC201XBC系列获ISO26262 ASIL-B认证,安全气囊控制器单点装车超200万颗 [23] - CCFC3008PC/PT系列获ASIL-D认证,应用于苛刻场景,获多家主机厂定点并量产 [23] - 芯片产品群覆盖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主流车企,形成"研发-验证-量产"良性循环 [2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完善12条产品线高端化布局,构建全栈解决方案 [25] - 通过"需求共研-技术共攻-生态共建"模式加速技术壁垒突破,推动国产化进程 [24][26] - 践行本地化服务优势,助力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贡献全球产业变革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