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直播
icon
搜索文档
中消协倡议抵制“大胃王”“吃辣王”等“吃播秀”
新华网· 2025-08-12 05:49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消费者协会6月24日公开倡议抵制极端"吃播秀",认为其以暴饮暴食、猎奇比拼为特征,本质是食物浪费行为 [1] - 协会批评极端吃播内容通过挑战生理极限食量或罕见食材吸引流量,违背饮食文化本真内涵并违反《反食品浪费法》 [1] - 点名"大胃王""吃辣王"等标签将过量进食包装为娱乐,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不健康饮食观念的负面示范效应 [1] 平台与内容创作者责任 - 协会要求网络内容创作者严守道德底线,停止策划/制作/发布极端进食内容 [1] - 呼吁网络平台加强审核,对宣扬暴饮暴食的视频实施严格识别、限流及下架措施 [1] 社会文化影响 - 极端吃播行为被指公然践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现代健康、节约、文明的生活理念相冲突 [1] - 当前部分网络平台存在大量此类内容,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1]
“直播+”生态激活就业新引擎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央视网· 2025-08-08 22:12
网络直播行业影响 - 网络直播蓬勃发展显著带动商品销量增长 [1] - 催生店铺运营师、选品运营师等新兴职业岗位 [1] - 新岗位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并推动行业创新 [1]
抖音新规:禁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7-31 22:59
抖音直播团播管理规范升级 - 公司明确禁止主播通过着装、剪影、打湿身体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营造暧昧氛围 [2] - 严禁过度美颜 要求直播画面真实还原主播形象 避免过度美化误导观众 [2] - 对暗示性动作、语言等低俗擦边行为进行严格管控 [2] - 违规账号将面临阶梯式处罚 包括减少推荐、中断直播、扣减流水奖励、无限期收回直播权限 [3] - 违规主播占比高的公会将面临扣减健康分、限制经营能力或终止合作等处置 [3] 团播行业现状与就业影响 - 团播定义为多人在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团体表演的演艺直播形式 [3] - 产业升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包括前台岗位(主持人、运镜师、灯光师)和中台部门(运营、妆造、编舞、服装师) [3] - 近期网络直播低俗内容频发 擦边团播、低俗斗狠成为焦点 [4] 网络直播行业生态与治理挑战 - 行业具有强娱乐性、强交互性、强传播性基因 但暴露出低俗文化与价值观危机 [5] - 职能部门持续完善法规 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改善网络空间风气 [5] - 低俗直播屡禁不止根源包括"流量为王"价值观误导和黑色产业链推波助澜 [5] - 治理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共治 平台需成为"生态设计师"而非仅"内容守门人" [6] 平台与主播的治理方向 - 平台应加强AI审核技术 提升语义识别和行为预判能力 推动审核系统向多模态理解跃迁 [6] -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重置流量分配权重 给予高质量内容更高优先级 [6] - 主播需放弃低俗流量依赖 通过专业内容创新建立竞争壁垒 重塑职业尊严 [6] 行业长期发展路径 - 治理本质是推动行业从"流量狩猎"转向价值耕耘 [7] - 需通过算法点亮优质内容 主播以专业赢得尊敬 释放连接千行百业的动能 [7]
抖音新规:禁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7-31 16:22
持续治理 直播间内违规内容 1 禁止主播营造低俗擦边等不良感知 ● 通过着装、剪影等方式凸显身材曲线、突出敏感部位 ● 设计抽打敏感部位、制造湿身效果、体罚等游戏互动环节 · 设置有暗示导向的工地、教室、酒吧等不当场景直播 ● 剧本演绎畸形恋爱、暴力霸凌、暖味互动等不当情节 ● 无才艺内容单一叫嚣、嘶吼引导用户付费 ● 借助礼物贴纸等直播工具设置低俗、危险等不当惩罚 · 过度美颜、拉伸导致身材比例扭曲 2 禁止公会教唆、纵容主播违规直播 c 抖音直播 来源:中国经济网微信综合经济日报、抖音集团微信 7月30日,抖音宣布升级《抖音直播团播内容管理规范》,并同步发布《抖音直播团播机构管理规范》。 在新升级的规范中,抖音明确禁止主播通过着装、剪影、打湿身体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营造暧昧氛围。同时,严禁过度 美颜,要求直播画面应真实还原主播形象,避免因过度美化造成对观众的误导。此外,对于以暗示性动作、语言等营造低 俗擦边氛围的行为,抖音也将进行严格管控。 抖音团播管理规范包括但不限于: c 抖音直播 团播场景下,对存在违规行为的账号,抖音平台将根据违规程度实施阶梯式处罚,包括减少推荐、中断直播、扣减流水任 务奖励乃至无 ...
花钱就有“转评赞”?快手起诉网络水军平台获赔100万
环球网· 2025-07-31 11:13
案件背景 - 快手在2020年8月巡查中发现部分直播间存在异常点赞、关注、评论等数据,热度突然增长且极不正常 [3] - 经核查发现主播使用"小某萝"直播场控助手软件批量制造虚假互动数据 [3] - 该软件由杭州某网络公司运营,通过集中控制大批量手机模拟真实用户行为 [3] 违法行为细节 - "小某萝"软件功能包括批量点赞、送礼物、评论、关注、刷小黄车等操作 [3] - 主播充值后可直接购买虚假互动资源,无需通过正当方式吸引粉丝 [3] - 软件运营方在短短几个月内收取主播充值总额近50万元 [3] 法律诉讼与判决 - 快手于2021年1月28日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 [3] - 法院认定该软件违背网络直播商业道德,破坏真实诚信的互动生态系统 [5] - 判决杭州某网络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快手经济损失100万元 [5] 平台治理措施 - 快手对网络水军刷量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强调真实数据是平台发展命脉 [6] - 将通过民事诉讼、联合警方打击等手段维护权益 [6] - 持续增加技术防控投入,提升智能识别与实时对抗能力 [6] 行业挑战 - 流量造假行为呈现隐蔽化、规模化和技术化趋势 [6] - 新型作弊手段对平台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6] - 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清朗网络生态 [6]
净化直播生态走向价值耕耘
经济日报· 2025-07-30 23:26
近年来,职能部门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升级治理体系,密集部署"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 象"专项行动、"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等,网络空间风气焕然一新。 网络直播根植于虚拟世界的数字沃土中,技术赋权带来的话语权下沉,令其在诞生之初便被深深植 入"强娱乐性""强交互性""强传播性"等基因,受到网友的喜爱和追捧。网络直播业态突飞猛进的发展态 势,也更赤裸、更直观地暴露出其所暗藏的低俗文化与价值观危机。 近期,关于网络直播内容低俗的报道层出不穷,擦边团播、低俗斗狠……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再度成为 关注焦点。 然而,低俗直播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既有"流量为王"价值观的误导,也有网络黑色产业链的推波助 澜。当擦边团播与低俗斗狠屡屡冲上热搜,当"萝卜快了不洗泥"成为行业隐痛,网络直播的治理困局暴 露出更深层的命题:净化生态不能仅靠监管利剑,更需要平台企业与网络主播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共 治。 构建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困局,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这既离不 开职能部门的长期作为、综合施策,也离不开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作为网络直播业态的重要参与者、 实践者,平台企业和 ...
补税达30亿,主播带货大变天
36氪· 2025-07-29 00:49
税务监管加强 - 2021年以来累计查处网络主播偷逃税案件360余起,查补税款30多亿元 [1][3] - 2024年169名网络主播累计补税近9亿元,5起偷逃税款案件被处罚,其中知名大V乐传曲被追缴税费款、滞纳金及罚款共计758万元 [3] - 广东惠州高赋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偷逃税款,涉及1196份虚假发票,价税累计2.26亿元,为主播偷逃个税3200余万,公司少缴税费2100万 [6][8] 美妆行业案例 - 2021-2024年美妆行业因偷税漏税被罚主播7名,偷逃税款7.9亿元,处罚金额累计15.15亿,涉及雪梨、薇娅、驴嫂平荣等头部主播 [11] - 薇娅通过隐匿收入、虚构业务偷逃税款7亿多元,触发13.41亿元罚单,账号被封禁 [15][17] - 雪梨和林珊珊通过设个人独资企业虚构业务偷逃个税3036.95万元和1311.94万元,账号被封禁 [19][21] 行业影响 - 税务部门持续加大对网络直播领域规范力度,开展全方位严查行动,偷逃税行为面临严厉后果 [23] - 美妆行业主播监管趋严,行业生态优胜劣汰,直播行业流量下滑,美妆品牌积极布局自播模式 [24] - 美妆行业缺乏内容创新,依赖主播带货和价格战,税务监管加强或促进行业正本清源 [25]
治理低俗还直播健康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7-28 21:53
行业规模与用户增长 - 2024年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126.4亿元 [1] - 截至2023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 [1] - 行业由电竞观赛、歌舞表演等拓展至直播带货、线上授课等领域,经济属性显著增强 [1] 行业乱象与挑战 - 部分直播间出现低俗内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困局 [1] - 黑色产业链以擦边、低俗内容收割短期利益,危害行业长远发展 [1] - 低俗内容挤压创新空间,阻碍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行业 [1][2] 治理与转型方向 - 常态化治理可倒逼平台优化AI审核系统,推动技术创新 [1] - 主播需转向高质量内容创新,挖掘信息与知识的经济价值 [1] - 治理低俗直播有助于重塑用户信任,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 [2] - 肃清行业风气可提升职业尊严,吸引专业技能者加入,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2] 行业发展趋势 - 健康生态是持续繁荣的基石,需告别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 [2] - 技术创新将助推产业升级,优质内容激活品质消费 [2] - 行业有望通过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力量 [1][2]
确定“视听产品”范畴 新《著作权法》严管侵权行为
北京商报· 2025-07-28 03:02
新《著作权法》核心内容 - 新《著作权法》于6月1日正式实施 重点针对短视频搬运剪辑、网络主播未经授权使用作品、公开传播录音制品未支付报酬等侵权行为提供明确法律保护 [1] - 法律将"类电作品"更改为"视听作品" 扩大著作权保护范围至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新型视听节目 要求作品满足"独创性"特征即可获得版权保护 [3] -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规定故意侵权情节严重的赔偿金额为实际损失/违法所得/权利使用费的1-5倍 难以计算的由法院判决500元至500万元赔偿 [5] 法律修订细节 - 明确"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 扩大作品类型保护范围 [2] - 修订广播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特别针对网络直播行业未经授权表演、翻唱、直播游戏画面等侵权行为提供认定依据 [4] - 新增执法措施 主管部门可要求侵权人提供账簿资料 实施现场检查 查封扣押涉嫌违法的场所和物品 [5] 行业影响 - 影视音乐出版领域直接受益 4月53家影视公司及500多名从业者联合声明的短视频侵权问题将得到法律层面明确约定 [4] - 2020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503.95万件同比增长20.37% 其中作品著作权登记331.63万件同比增长22.7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2.29万件同比增长16.06% [7] - 法律实施需配合行业意识提升 部分权利人虽具保护意识但缺乏维权能力 需业内提供相关帮助以建立健康版权环境 [7][8]
打赏先把眼擦亮(“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7 22:47
网络打赏行业现状 - 网络打赏已成为常见消费行为,涉及小说、直播、外卖等多个领域 [2] -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整治直播打赏乱象,包括高额返现诱导、情感伪装、低俗内容刺激及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 [2] - 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显示,涉及打赏的投诉达10174条,涵盖直播、游戏、交友等多类平台 [4] 打赏行为心理机制 - 平台设计的PK、榜单等机制结合"假恋爱""卖惨"等手段,显著提升用户打赏冲动 [5] - 心理学分析表明,打赏后主播与平台的即时反馈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导致行为成瘾 [5] - 用户通过打赏建立虚拟情感连接,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 [5] 大额打赏案例与法律争议 - 青岛一用户4个月内打赏主播30万元,月薪不足万元却单晚消费数千元 [4] - 网红主播"验资PK"活动单场可吸金超百万元,平台已对违规主播停播处理 [6] - 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近700起未成年人打赏纠纷案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 [6] 退款机制与实践难点 - 未成年人打赏可依法追回,但账号共用导致真实打赏人认定困难 [7] - 成年人打赏通常视为消费行为,仅以"非理性"为由难获退款支持 [8] - 涉及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的打赏资金可通过司法途径追回 [8] 平台监管与行业规范 -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直播平台设置单次、单日及单月打赏上限 [9] - 抖音2025年Q1封禁1091个情感诱导打赏账号,相关举报率下降72% [9] - 清华大学专家强调需区分正常内容消费与乱象,避免污名化主播正当收入 [9] 长效管理机制建议 - 需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依据行业、内容、付费模型等细化规则 [10] - 平台应加强正向引导,通过优质内容与理性消费机制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10] - 未成年人保护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强化监护与教育而非依赖平台退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