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米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单壁碳纳米管行业市场规模、业布局、产业链及未来趋势分析:越来越多企业布局单壁碳纳米管,规模不断壮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2 01:23
单壁碳纳米管概述 -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烯层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状结构,分为单壁和多壁两种类型,两者在物理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1][2] -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比表面积高、管径极细、管长超长、石墨化程度高等特点,导电效率超过多壁碳纳米管十倍以上 [1][4] - 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简单、化学性质稳定,缺陷少且均匀一致性好,而多壁碳纳米管层间易形成陷阱中心捕获缺陷 [4] 单壁碳纳米管性能优势 - 安全性能优:在45°C高温多周循环下,添加单壁碳纳米管的软包电池内阻增长明显低于其他导电剂电池,着火风险更小 [4] - 提升极片附着力:单壁碳纳米管网络可连接正极材料颗粒,增强颗粒间连接强度,尤其适用于易粉化的硅基负极 [4] - 添加量少、导电性优:单壁碳纳米管可在极低添加量下形成三维导电网络,电流密度高于铜等金属1000倍以上 [4][5] - 弹性好、机械性能高:单壁碳纳米管柔韧性更强,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显著优于多壁碳纳米管 [5] - 导热性好:单壁碳纳米管单位质量导热系数高于多壁碳纳米管,且能承受750°C以上高温 [5] 单壁碳纳米管市场现状 - 2024年全球单壁碳纳米管浆料市场规模约为16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178亿元,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1][13] - 生产工艺包括电弧法、激光烧蚀法和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其中CVD法因成本低、可大规模制备成为最常用方法 [7][8] - 政策支持力度大,单壁碳纳米管被列入多省市重点培育新材料品类,国家层面将其纳入鼓励类目录和前沿新材料标准制修订计划 [10][12] 单壁碳纳米管产业链 - 上游包括设备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如NMP、丙烯、分散剂等),中游为单壁碳纳米管生产,下游应用于锂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 [15] - 在锂电池领域,单壁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可在低添加量下形成稳定三维导电网络,提升电子传输效率,2024年碳纳米管导电剂占比达18.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 [17] - 对于硅基负极电池,单壁碳纳米管因其高长径比和柔软性成为不可或缺的导电剂,可有效维持硅碳包覆结构 [19] 单壁碳纳米管企业格局 - 全球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仅有OCSiAl、天奈科技、道氏技术等少数几家,大部分企业仍处中试或小试阶段 [22] - OCSiAl为全球最大供应商,天奈科技代表国内产业化领先力量,道氏技术已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并加速释放 [24] - 多家企业加速扩产,如天奈科技年产150吨项目预计2025年Q4投产,华碳科技A轮融资超亿元用于产线扩建 [24] 单壁碳纳米管发展趋势 - 生产工艺将持续优化,技术突破将扩大应用范围 [25] -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新型电池技术发展,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碳纳米管导电剂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25] - 行业集中度将维持高位,因技术壁垒高,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25]
天奈科技:4月29日组织现场参观活动,中信证券、长盛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5-09 02:2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度营业收入14.48亿元,同比上升3.1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亿元,同比下降15.80%,扣非净利润2.37亿元,同比上升13.60%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35亿元,同比上升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4.46万元,同比上升8.1%,扣非净利润5,168.11万元,同比上升0.06% [2] - 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8%,公司对2025年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保持信心 [3] 产品与市场 - 国内主流锂电池生产厂商及日韩头部锂电池生产企业均为公司客户,客户结构变化不大 [5] - 下游3C和动力领域主流客户积极推进单壁碳纳米管验证,部分单壁管产品已在正极、负极中使用,单壁类产品销量增长迅速 [5] - 钠电池研发方案中已有头部客户使用公司单壁碳纳米管产品,以提升导电性和容量密度 [7] - 半固态、固态电池研发体系中对公司产品需求量上升,性能要求越高则碳纳米管添加量越多 [8] 技术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全球极少数能规模化生产单壁碳纳米管的企业,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明显 [9] - 单壁碳纳米管及其复合产品性能突出且兼具性价比优势,公司掌握核心工艺专利并形成技术壁垒 [9] - 单壁类产品制备难度和生产成本更高,价值量更高,逐步推广将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10] 产能与项目进展 - 美国项目厂房改造基本完成,预计2026年投产 [6] 新兴应用领域 - 碳纳米管材料可应用于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人工肌肉及轻量化材料等领域,公司已与相关客户及科研院所合作并提供样品 [11] 机构预测 -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范围为3.50亿元至5.71亿元,2026年预测范围为4.53亿元至7.23亿元 [14]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1135.8万,融券净流出211.47万 [14]
加快推动江苏纳米材料产业链现代化
新华日报· 2025-04-28 21:38
行业政策导向 -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强化应用领域支持和引导 [1] - 纳米材料是新材料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前沿方向之一 [1] - 江苏应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锻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链条纳米材料产业集群 [1] 行业发展挑战 - 纳米材料制备存在技术设备门槛高、工艺参数控制难等痛点,传统试错式开发周期长、转化率低 [2] - 产业投资呈现"点状支持"特征,资金分配聚焦单一项目或环节,尚未形成联动效应 [2] - 创新资源区域集聚明显、学科壁垒制约原始创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动力不足 [2] - 通用基础原材料缺少标准化"设计—制造—评价"共享数据库,多数企业陷入"技术引进—代工生产"低水平循环 [2] 产业发展策略 建链机制 -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全省纳米材料产业主题基金支持范围和力度,对进口关键生产设备给予税收优惠 [3] - 建立"实验—中试—应用推广"一体化的研发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新材料定制开发、中试工程、产线设计等研发服务 [3] - 发展"理性设计—高效实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新型材料研发模式,缩短材料筛选与开发周期 [3] 补链机制 - 实施"链长制"投资模式,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设立"链长基金",按产业链关键环节分配资金 [4] -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按季度对产业链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动态调整资金分配比例 [4] - 对重点企业、项目、园区实行领导干部包联服务全覆盖,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4] 强链机制 - 组建纳米制造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形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5] - 加快建设苏南苏北纳米产业协同平台,在苏北建设纳米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5] - 推动"纳米+"赋能传统材料产业,对现有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技术赋能与高值化利用 [5][6] 延链机制 - 强化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推动孤立专利技术向系列专利技术转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6] -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育创新人才 [6] - 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 [6]
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科技密码 ——“底气从何而来”系列报道之一
科技日报· 2025-04-21 01:20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支撑 通过技术突围、政策协同和生态重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5][7][9] 技术突破案例 - 华工科技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焊接新能源汽车车身仅需43秒 达到全球最快速度 海外业务保持60%以上增速并实现欧洲市场全覆盖 [3] - 纳微科技打破国外垄断后 迫使国外企业产品降价90% [5] - 千寻智能在具身智能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已在80多个场景完成布局 [8][9] 产业升级动态 - 稀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赣州稀土产业集群规模达千亿元 [4] - 长三角构建协同产业链:上海注资硬科技 浙江打造数字贸易中心 江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安徽瞄准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 [10] - 国盾量子研发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 助力中国保持量子科技国际第一梯队地位 [11] 政策支持体系 - 苏州工业园区2006年率先布局纳米技术 现已成为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6] - 中央到地方推出系列政策:未来产业发展意见、科技金融方案、各地产业基金及专项资金支持 [7] - 深圳大学创新"院士班"培养模式 外媒评价中国STEM人才规模具备解决技术问题的独特优势 [10] 创新生态建设 - 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十位 为近10余年进步最快国家 [5] - 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超1000家企业"上云用数" 实现智能制造从示范到规模化应用 [10]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形成"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11]
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18 22:27
公司财务与经营情况 - 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5,106,646.73元,母公司净利润15,285,102.17元,截至2024年末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为-59,237,162.29元 [1]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已通过董事会审议 [2] - 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开展纳米薄膜制备业务,包括驻外生产和集中生产两种模式 [24][25][27] - 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优先与行业大客户深度合作再向中小客户下沉 [2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使用募集资金136,082.83万元,2024年度使用12,639.33万元 [53][57] 主要产品与技术 - 主要从事高性能、多功能纳米薄膜的研发和制备,提供纳米薄膜产品及配套镀膜服务,同时销售纳米镀膜设备 [3] - 产品包括防护类薄膜(防水防腐蚀、绝缘耐压防腐蚀、水汽阻隔)、改性薄膜(超疏水、超亲水、疏水疏油、低滚动角)和增性薄膜(透明增硬、DLC耐磨) [4][7][8][9][10][11] - 自主研发了FT-35X等六种量产型号纳米镀膜设备,以及FTCX400等三种新型号设备 [12] - 创新研发FTCX1000E设备,融合PECVD与CVD工艺,首创"一腔多膜"功能 [13] - 核心技术包括PECVD等离子体聚合纳米薄膜制备技术,融合高分子材料、低温等离子体、纳米气相沉积和自动控制技术 [35][36] 行业与市场情况 - 全球纳米薄膜市场规模2023年约141.8亿美元,预计2032年超663.5亿美元,CAGR为18.7% [32] - 下游应用包括消费电子(占比最大)、汽车电子、医疗器械、马达电机、智能家居、算力服务器等领域 [33][38][40][43][45][47][48] - 消费电子领域受5G、AI技术驱动,折叠屏和TWS耳机增长显著,欧盟新规提升防护标准带来新机遇 [38][39]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分别增长34.4%和35.5%,带动汽车电子防护需求 [40][42] - 医疗器械领域受益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公司通过ISO13485认证助力业务拓展 [43][44] 研发与生产 - 研发模式分概念研发、小试、中试、量产四个阶段 [15][17][18][19][20] - 采购模式为"以产订购",建立严格供应商评估制度 [21] - 生产分为设备制造中心(纳米镀膜设备生产)和镀膜中心(纳米薄膜制备) [22][23] - 驻外生产模式分为驻外融合生产和驻外独立生产两类 [26] - 已建立全球领先的纳米材料研发中心和先进设备制造中心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