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

搜索文档
北京市灾后将推动哪些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经营报· 2025-08-01 07:23
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 按照一年基本恢复 三年全面提升 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恢复重建总体方案 [1][3] -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恢复提升目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3]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 统筹规划提升水利设施 道路桥梁建设协同水平 对防洪水平较低的水库 沟渠 河道 桥梁 堤防进行规划提升 [4] - 系统梳理评估密云水库 官厅水库 怀柔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的上下游河道 桥梁 道路 重新规划建设短板环节 [4] -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 优化气象网站布局 完善气象监测体系 提高预警精准度和延长预警时间 [4] - 加强直达公众的预警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 [4] - 加强农村生命线建设 增强山区主通道联通和抗灾能力 优化乡村路网结构 [4] - 提高乡村道路建设标准和防灾防洪能力 [4] - 按照分散化原则在山区多元多向多渠道建设供电 供水和通讯设施 [4] - 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满足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需求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 [5] 灾后恢复重点工作 - 加快推进受损房屋修缮 确保群众安全顺利早日回村回家 [2] - 加快损毁基础设施抢修 力争8月2日实现道路 供电 供水 通讯设施全面四通 [2] - 加强对受损山体 河道等关键设施的拉网式排查 严防次生灾害 [2] - 加强受灾地区垃圾清理 渠道清淤 环境整治 消杀防疫 [2] - 抓住农时窗口期加快恢复生产 最大限度降低受灾减产影响 [2] - 加强对因灾停工项目 停产企业的政策帮扶 协助复工复产 [2] - 及时开通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通道 简化理赔流程 提高理赔效率 [2] - 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发挥军地协同 央地协作机制 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 [3]
通辽市多部门联动做好防汛应对工作
内蒙古日报· 2025-07-31 02:40
防汛预警与响应机制 - 水务局与气象局、水文中心联合发布中小河流及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构建高效预警信息发布网络[1] - 全市94座水库责任人、重点水闸及堤防责任人全部进岗到位,开展不间断巡查防守[1] - 实行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级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1] 科技手段与防汛决策支持 - 完成东辽河84.5公里和教来河134公里河道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建设[1] - 通过模型精准模拟不同流量级别河道行洪情况,确定洪水走向及淹没区[1] - 研判防洪风险点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应急保障与物资调配 - 应急保障中心实行大型运输车辆驻库备勤和24小时应急值守机制[1] - 向重点区域调拨大型排涝水泵、雨衣雨靴等应急救援物资[1] - 确保物资随时响应调度指令[1] 多部门协同作战 - 交警部门累计出动警力1000多人次,救助受困群众37人[2] - 700余名环卫工人持续清理道路积水和淤泥[2] - 公路养护人员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保障全市通行正常[2]
墨迹天气为何「晒黑」了?
36氪· 2025-07-28 12:56
品牌战略升级 - 公司于2025年夏季推出全新品牌视觉体系,包括橙白撞色英文字标和黑色LOGO,其中字母"O"设计为太阳形状,引发社交网络热议[6][7][8] - 品牌升级计划筹备多年,与Interbrand合作梳理品牌体系,目标从"信息提供者"转型为"决策赋能者"[9][10][18] - 公司重新定义使命为"开启世界新气象",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气象服务企业",强调通过气象科技改变世界运转方式[15][16] 品牌定位与理念 - 品牌核心理念确定为"先一步洞悉气象,智慧决策尽在掌控",配套slogan为"让未知可先知"[26] - 品牌视角从"企业自身做什么"转向"能帮用户做什么",拓展至移动生活、探索发现、社交互联等交叉领域[22] - 品牌定位基于三个维度分析:竞争环境、企业核心能力(AI气象+互联网服务)、用户需求(超越预报工具)[25] 视觉设计革新 - 新LOGO采用黑色与橙色搭配,黑色象征专业科技感,橙色代表温暖活力,打破行业传统蓝天白云设计[35] - 字母"O"设计为点睛之笔,隐喻"先一步洞悉气象",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34] - 视觉体系标准为更专业、更智能、更具全球化视野,通过简洁字体标志构建高度识别性[32][33] 业务转型与价值落地 - 从"预报工具"升级为"生活决策平台",提供场景化决策建议如避开积水路段、最佳出行时段等[37][39] - 实现三大突破:数据维度更全面、决策深度提升(10秒生成行业建议)、服务模式创新(行业定制方案)[39] - 国内已覆盖20多个行业200余家企业,服务模式验证后启动国际化战略,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40][41] 技术能力支撑 - 整合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与用户行为数据,AI模型实现"分钟级、公里级"精准气象预测[40] - AI算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建议,形成"数据-洞察-决策"闭环,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40] - 构建"天地人"一体的精细气象图谱,行业大语言模型快速生成具体决策建议[39]
AI时代的气象服务,如何从“服务”到“决策”?
36氪· 2025-07-24 09:49
品牌焕新与战略升级 - 公司发布全新品牌视觉系统,采用"日出橙"色调和几何形态MOJI字体,传递"技术穿透场景,数据驱动决策"的商业理念[3] - 品牌升级背后是战略转型,推动行业从"天气服务"向"决策赋能"升级,推出B端和C端新产品[3]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指出AI推动行业历史性变革,"预见型气象服务"将促进行业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规划[4] 传统气象服务痛点 - 传统天气预报模型受限于计算能力和物理模型复杂性,难以实现"一公里一分钟"级别的精细化预测[5] - 多源气象数据整合面临技术和计算瓶颈,难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导致服务停留在"告知天气"层面[5] - 2024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11亿元,其中气象灾害占70%,影响20余个关键行业[8] AI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 - B端推出"AeroMetis航空气象SaaS平台",内置大语言模型生成全链路决策方案,帮助航司规避恶劣天气[3] - C端推出"AI生活指数",整合气象与生活场景数据,提供动态智能决策建议如"10点出门可避开阵雨"[3] - "大雨定点速报"实现48小时降水全周期管理,为VIP会员提供逐小时预报和场景化安全方案[9] 核心技术壁垒 - 搭建多源格点级气象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1公里×1分钟的高分辨率预测[10] - 整合近10亿条用户众包天气记录,确保数据权威性和场景适配性[10] - 创新应用大语言模型构建Prompt工程,生成个性化可执行的行动建议[10] - 开发AI智能误差订正与自进化优化算法,提升预报准确率[14] 商业化布局与市场前景 - 启动国际化战略,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多语言适配,进入能力验证阶段[15] - C端"AI生活指数"上线后用户日均使用频次提升35%,场景化功能点击率超60%[16] - B端已服务20多个行业200多家企业,高高原机场雷雨预报系统减少5%-10%返航备降率[17] - 中国气象经济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预计2025年达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6%[22] 未来发展方向 - 布局低空经济领域,提供雷暴、风切变预警等数据支持无人机和空中出租车等新兴业态[24] - 参与新能源革命,通过风速、辐照度等数据指导发电调度,提高能源利用率[24] - CEO金犁表示C端提供数据基础,B端体现产业链价值,二者构成完整生态[18][21]
西南局与四川省气象局开展工作交流 开创高质量发展合作新局面
中国民航网· 2025-07-23 09:54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 的《中国民用航空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全面推动四川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为提升成 都国际航空枢纽面向特定区域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和助力四川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7月16日,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西南局")分管局领导带队赴四川省气象局开展业务交流, 民航四川安全监管局、西南空管局、四川省机场集团、四川航空、成都航空、西藏航空和西藏空管中心 相关领导,四川省气象局分管局领导及相关处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本次交流活动。 位分析匹配运行场景,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能力共建。双方针对共同推进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建 设目标,商定了初步合作意向,一是要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双方人员培养、交流及培训 机制,进一步聚焦需求,在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携手互促互进推动基层党组织联学 共建,有效整合双方在党建、人力、科技、文化阵地等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中心工 作成效;二是要深化共享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基础观测数据共享 和项目开发,积极推 ...
中国气象局答21:高温来袭电力吃紧,气象预警“撑伞”保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9:00
高温天气对能源保供的影响 - 高温天气导致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增加,给能源保供带来压力 [1] - 高温天气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影响发电保供 [1] - 气象部门建立短期、中期、长期高温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前发布预报和预警 [2] - 研发新能源发电条件预报、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等服务产品,研判高温对风光水等新能源供应和降温用能的复合影响 [2] - 气象部门与能源电力部门建立实时交流反馈机制,针对高温天气及时发布重要天气和能源电力影响提示 [2] 高温天气的现状和趋势 - 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8.5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平均气温(16.8℃)为历史同期次高 [3] - 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新疆等6省(区)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3] - 陕西兴平(43.1℃)、湖北巴东(42.9℃)等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3] - 预计8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东、华中、新疆南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3] 降水情况 - 全国雨季进程总体偏早,降水分布"点强面弱、前少后多" [3] - 全国共有153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月极值,湖北咸丰(358.3毫米)等11站突破历史极值 [3] - 7月以来多雨区北抬,华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降水偏多明显 [3] 台风影响 - 7月下旬及8月有3~4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 [4] - 台风将影响航道通航、船舶靠离泊等港航作业及港口、航道、能源电力设施安全 [4]
“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行政官员高级研修班”“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研修班”结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2 09:13
国际合作与培训 - 中国气象局与商务部合作举办"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行政官员高级研修班"和"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研修班",旨在提升各国气候韧性与绿色发展能力 [1][4] - 研修班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设计,分享中国实践经验,帮助各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4] - 中国气象局承担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27个全球或区域中心职责 [2] - 中国气象局已向近40个国家提供气象装备和技术援助,累计培训各国专业人员超过1.5万人次 [2] 研修成果与反馈 - 研修班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成为深化合作的桥梁,学员代表高度评价中国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实践经验 [4] - 冈比亚气象局局长表示研修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与方法,南非学员对构建更清洁、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充满信心 [4] 活动参与方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副院长徐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培训处处长吴俊儒等出席结业仪式 [1] - 冈比亚气象局局长拉明·麦·图雷和南非马古苏托理工大学高级讲师隆迪韦·多卡斯·姆布伊西萨作为学员代表致辞 [2]
“量子科技+气象”赋能精准预报 气象服务从“基础支撑”向“经济引擎”跃迁
央视网· 2025-07-19 05:32
气象经济发展现状 - 我国气象经济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 [3] - 全国有1万多家企业与气象相关 [3] - 气象服务从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向多领域"经济引擎"跃迁 [1] 量子科技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量子计算可使短期临近降水预测误差指标降低10% [4] - 祖冲之三号量子芯片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超级计算机60亿年才能完成的特定计算任务 [4] - 量子化改造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模型在预测精度指标上表现显著优势 [3] 量子技术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 采用量子技术的气象雷达大幅提升监测范围 [4] - 双光子量子技术使温湿度探测高度从1.5公里突破至10公里 [4] - 单光子探测技术实现一机多能 设备重量仅为传统设备的四分之一 [4]
辽宁省地方标准累计总量达2215项
辽宁日报· 2025-07-19 01:43
标准强省战略实施进展 - 二季度共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32项 截至6月底今年新增84项 累计总量达2215项 [1] - 标准发布集中在林草产业6项 污染防治5项 气象服务5项 体育事业4项 [1] - 标准覆盖现代农业 商贸流通 文旅产业等10个领域 满足地方特色需求并补充国家标准 [1] 重点标准经济效益分析 - 《联合耙压机作业技术规程》预计使作业质量合格率提升15-20个百分点 亩均增产10%-20% [1] - 该标准可降低田间病虫害发生率 减少土壤失墒 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1] 工业与环保标准升级 -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设置16类污染物指标 新增无组织排放限值及移动源监管要求 [2] - 标准涵盖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和非正常工况管理 助力钢铁企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发展 [2] 新兴领域标准突破 - 《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指南》填补省级标准空白 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 - 《暴雨灾害普查与风险评估区划》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提升防灾操作性 [2]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启幕 政产学研共话气象经济发展新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16:24
气象经济博览会概况 - 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级博览会在合肥开幕 主题为"气象融入新经济 携手共创好未来" [1] - 博览会汇聚气象 新能源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20多个领域百余家企业 打造国家级综合性交流平台 [1] - 展区覆盖1万平方米 包含成果展示 专题研讨与产业对接活动 [2] 气象经济战略意义 - 气象经济处于全新历史起点 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 - 气象减灾理念需从被动救援转向主动防控 精准预报和行业协同是关键 [1] - 气象是基础性生产要素 与经济的融合创新正成为传统产业倍增器和新领域新引擎 [2] 行业应用案例 - 海南发展特色气象经济 包括热带农业精细化种植和商业航天协同 [2] - 气象数据支撑生态保护修复 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决策 [2] - 华风气象发布全球天气风险产品 为大宗商品产业链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 博览会活动亮点 - 设立高校科技交流专区 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 引入投融资机构支持前沿项目落地 促进人才 技术与资本融合 [3] - 举办20余场专题研讨 涵盖人工影响天气 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等热门议题 [3] 参展行业范围 - 涵盖新能源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交通旅游 健康农业 金融保险等20多个行业 [3] - 全面展示气象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深度嵌入与协同创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