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搜索文档
曲靖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2:08
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全市39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38个 优良率97.4% [1][9] - 劣V类断面实现清零 省控断面西河沾益铁路桥水质稳定达Ⅲ类 [1][9] - 16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保持100% [1][9] 水污染治理工程进展 - 南盘江综合治理75个项目中累计完工30个 完成投资51.4亿元 [3][10] - 2024年COD重点工程减排7076.55吨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566.67吨 超额完成省级目标 [4][11] - 入河排污口排查出3527个 完成规范整治723个 依法取缔34个 清理合并83个 [4][11] 农村与城市水体治理 - 1559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155个 治理率74.1% [2][12] - 14531个自然村完成治理10149个 治理率69.8% [2][12] -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率达100% 2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工率100% [5][12] 生态补偿与资金管理 - 2023年珠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中获2160.83万元资金 [13] - 建立西河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四区共同出资600万元 [15] - 通过督办函等措施提高水污染防治资金拨付率 [13] 饮用水源保护管理 - 完成4个市级和1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 得分均超98分 [14][15] - 开展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定界立标工作 更新风险源清单 [14] - 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水源保护问题整改 [14]
丽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2:08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9年保持100% 城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和全省前列[2] - 市政府所在地(古城区)PM2.5浓度平均值为13.7微克/立方米 排名全省第二位[2] - 市控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91.4% 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 程海水质稳定保持Ⅳ类(pH、氟化物除外) 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2] 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 全面构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 设置河湖长1062名 将597条河湖库渠纳入管理范围[4] - 出台《丽江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和《丽江市漾弓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办法》两部地方性法规[4] - 全市划定市级水源地3个、县级水源地8个、乡镇级水源地40个 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4] 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 制定《丽江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 明确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执行主体[3] - 推动扬尘精细化管控 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措施[3] - 加强餐饮油烟管控 1987家机关食堂、企事业单位和中型餐馆完成油烟净化设施安装[3]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 完成9个涉重金属废渣堆存点风险管控工作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完成率达100%[5] - "十四五"以来完成32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治理率达71.08%[5] - 建成两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核准经营规模达3600吨/年 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率达100%[5]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 2024年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减少9.35吨 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减少352.45吨[5] - 农膜回收率从2015年的20%提高至85.15% 2024年农膜使用量2726.18吨 回收量2321.48吨[5]
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06:08
空气质量改善 - PM2 5平均浓度和一氧化碳同比持平 PM10同比下降5.8% 二氧化硫同比下降9.1% 二氧化氮同比下降4.8% 臭氧同比下降0.7% [1] - 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级重污染应急预案体系并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帮扶指导 [1] - 三项关键指标PM2 5平均浓度 优良天数比例和重污染天数比例均完成年度目标 [1]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全区13段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整治且无返黑返臭现象 完成85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 [2] -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劣Ⅴ类比例均优于年度目标 黄河流域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 [2] - 黄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7.1% 一湖两海水质稳定且湖面面积保持合理区间 [2] 土壤与固废治理 - 11.79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159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2] - 完成4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提前完成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2] - 推进呼包鄂3市无废城市建设并完成172项建设项目 对671座尾矿库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3]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全区生态质量指数(EQI)达63.14(二类)同比轻微变好 区域生态质量动态评估指数(EQDI)为0.274 [5] - 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工作入选全球共创未来行动计划成果清单 通辽等四市入选全球自然城市 [5] - 编制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鄂尔多斯市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5] 环境监测体系 -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总数达8391个 实现环境质量 生态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 [6] - 申报获批13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数量全国第一) 完成133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 [6] - 健全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监测联动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监测助力屏障建设入选部委优秀案例 [6] 政策与服务支持 - 上报环评审批申请的3101个重大项目全部完成批复 审批完成率100% [4] - 修订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实施更大范围差异化监管和包容审慎执法 [4] - 办理行政处罚案件889件 查处和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2件 [4]
“线下”转“线上”,北京市排污许可审批进入电子证照时代
新京报· 2025-07-04 08:10
电子排污许可证推行 - 北京市西城区和大兴区率先推行电子"排污许可证",标志着排污许可审批进入电子证照时代 [1] - 电子证照相比传统数百页纸质许可证更便于企业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管 [1] - 大兴区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企业线上提交材料,政府部门后台审批,通过二维码即可查看污染源管理信息 [1] - 西城区制作《电子证照下载流程》提高企业认知度,通过全程网办方式颁发电子证照 [1] - 大兴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1月为北京新龙立科技有限公司发放全市首张电子证照 [1] - 西城区生态环境局2025年5月为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城分公司颁发电子证照 [1] 审批流程优化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推出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政策,覆盖农副食品加工、锅炉等12个行业 [2] - 海淀区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50%,完成北京四惠西区医院有限公司项目审批 [2] - 顺义区整合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实施"三证合一"并联审批,完成食品企业项目审批 [2] - 2025年各区生态环境部门在"两证合一"基础上拓展实施行业范围 [2]
乐山“以优促优”打造营商“绿环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1:57
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 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确六大任务:用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升项目环评审批质效、强化污染物总量保障、加大环保项目资金支持、推行柔性执法审慎监管、深化环保技术帮扶服务 [2]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为资源环境保护"划红线" 同时为市场主体发展"建通道" 创新政务服务方式 [3] - 构建非现场、无感式执法监管体系 整合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数据资源 建立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 [6] 环境准入与审批优化 -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 动态更新分区管控 解决工业用地问题 为中氟泰华20万吨/年双氧水等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3] - 将超长期国债项目、专项债项目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 告知承诺制项目免技术评估 容缺审批推动项目落地 已审批70余个项目环评 涉及投资额超90亿元 办结时限平均提速60% 最快16个工作日办结 [4] -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市统筹管理 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县内调剂10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跨县调剂15个工作日完成审核 [5] 执法监管创新 - 建立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 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等新装备 推动执法监管由"人防"向"技防"转变 10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 优先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 [6] - 推行渐进式执法模式 对首次发现且无环境危害的违法行为免罚 今年以来实施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案件20余起 免罚或从轻减轻金额1300余万元 [7] - 深化行政处罚"三书同送"制度 指导企业信用修复 发出信用修复提示函80余份 帮助2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7] 企业帮扶与服务 - 开展"四个一"执法监督帮扶活动 为5个工业基地、29家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建设项目"送法入企" 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30余个 [8] - 提供"三专"服务模式 深入40余家企业指导排污许可工作 完成排污许可证重新申请193家、新申请7家、变更141家 [8] -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争取社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支持 指导企业争取资金超两亿元 [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另一种方式,苏州“少年环保导师”制可供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08:10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模式 - 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出"少年环保导师"制度,作为小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替代方式 [1] - 该制度允许企业派员参与中小学生生态环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减少或免于缴纳赔偿金 [1] - 经过严格筛选和专业培训的企业人员以"少年环保导师"身份开展教学活动 [1] 制度实施效果 - "少年环保导师"制度受到企业、学校和公众的一致欢迎 [2] - 该制度使生态环境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2] - 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 企业通过参与反思环境管理问题,提升环境管理水平,降低再次违法风险 [2] 制度实施要求 - "少年环保导师"需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力 [3] - 相关部门需严格筛选人员并开展针对性培训 [3] - 教学活动前需根据内容再次培训,选择最适合的导师 [3] - 可组织学生对导师教学进行评价并反馈,以改进教学方式 [3]
守护蓝天碧水绿地建设美丽安徽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2:08
安徽省环保活动启动 - 2025年安徽省暨合肥市纪念六五环境日和"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在骆岗中央公园举行 [1][13] - 活动由安徽省人大城建环资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1][13] -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13] 环保主题活动 - 2025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 [3][14] - 江淮环保世纪行已连续举办32年 [13] - 活动倡议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 [14] 地方环保活动 - 蚌埠市举行2025年纪念六五环境日暨蚌埠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7] - 安庆市举办纪念六五环境日暨安庆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8] - 六安市各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 [20][21] 环保产业发展 - 旌德县举办栀子花生态园开园仪式 [26] - 当地发展栀子花产业带动乡村旅游 [26] - 旌德县2017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7] 环保机制创新 - 黄山市首个村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黟县宏村镇落地 [16] - 补偿标准为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时支付10万元 [16] - 补偿金专项用于水源涵养等生态治理工作 [16] 环保志愿服务 - 长丰县举办"美丽中国我先行"主场宣传活动 [22] - 成立多支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队 [23] - 开展环保歌曲联唱等宣传活动 [24]
七部门发文保护建设“美丽河湖”,多方解读
第一财经· 2025-06-18 02:59
政策背景与意义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是国家继2015年"水十条"后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该方案标志着水生态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转变 [3][5]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美丽河湖建设是水生态保护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工作,需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 [6] 治理模式转型 - "水十条"推动水环境治理三大转型:目标从总量控制转向水质安全,范围从单一行业扩展到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从分散管控升级为排污许可制、河长制等协同模式 [2] - 当前治理需从质量改善为主转向质量改善与风险管控并重,并实现生态价值多维融合 [5] - 长江流域采用"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治理,重点攻坚总磷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蓝藻防控 [7] 流域治理现状与挑战 - 长江流域水生态总体较好但治污压力大,局部存在生态流量不足、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2][7] - 黄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连续三年II类水质,优良水体超90%),但水资源开发率达80%,部分支流断流频发(2024年16条支流断流102次),生态空间破坏严重 [7][8] - 淮河流域需重点解决城乡面源污染,通过湖泊治理、缓冲带修复等措施提升生态稳定性 [10] 实施路径与目标 - 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治理体系,强化流域差异化管控,形成多方协同格局 [6] - 2023年纳入2573个水体建设美丽河湖,长江流域占897个(超1/3) [7] - 通过生态扩容与污染减排协同发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 [5][10]
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交出“含绿量”十足“含金量”满满高分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01:32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含绿量十足 含金量满满 [2] - 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为核心 构建1+6全面深化改革矩阵 包括1个市级改革要点和6个一区一特色改革要点 [2] - 38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事项 涵盖探索美丽中国厦门实践路径等6个方面 [3] - 3个案例入选厦门改革地图 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等 [4] - 全国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案例获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十佳案例和非党群工作类银奖 [4] 环境质量提升 -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 同比改善10.3% 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空气质量优良率99.5% 优级率70.8% 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 [7] -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 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保持四个100%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提升至50% 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 [7] - 筼筜湖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499毫克/升和0.034毫克/升 比2020年分别下降9.1%和5.6% [7] - 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占比91.7% 点位占比95.5% 分别同比上升7.5和9.1个百分点 夏季优良水质点位占比首次达100% [8] - 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51.06平方米/公里 保持全省最低 [8] 创新监管与服务 - 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 对70家企业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 累计减免金额467.57万元 [11] - 打造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 构建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定点执法闭环监管体系 [11][12] - 2024年建设项目准入研判1642个 454个建设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 占审批总数77.6% 审批时间压缩超80% [12] - 在10个城市开发片区开展区域环评 超过400个项目获益 节约环评编制费用达数百万元 [12] - 513家企业完成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 4419家企业完成信用评价 89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13] - 全省首笔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利率挂钩贷款落地厦门 [13] 试点与案例推广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深度报道 被生态环境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推介 [15] - 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七个亮点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包括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 [16] - 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17] - 成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双试点 相关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 [18] - 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18] - 厦门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19] - 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安湾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9] - 厦门市4个美丽海湾均获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19]
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国环境报· 2025-06-09 07:27
环境空气质量 - 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92.9% 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2] - PM2.5年均浓度26.9微克/立方米 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4微克/立方米且连续9年优于全国 [2] - 六项主要污染物(PM10、PM2.5、SO₂、NO₂、CO、O₃)平均浓度连续7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2] 水环境质量 - 109个国家考核断面首次全部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 Ⅰ—Ⅲ类水质断面97个占比89%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3] - 松花江、图们江干流及鸭绿江、绥芬河全域优良水体比例达100% [3] - Ⅳ类水质断面12个占比11%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3] 生态系统与土壤质量 - 生态质量指数(EQI值)67.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质量连续21年保持良好 [3] - 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且人类干扰强度较低 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结构完整 [3] -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农用地土壤环境良好保障优质"吉林粮"生产基础 [3] 声环境与辐射安全 -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6.9%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 夜间达标率84.9%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 [3] - 声环境质量连续7年持续提高 辐射环境保持稳定安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