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统筹

搜索文档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河南日报· 2025-07-31 23:18
刘志辉:近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天鹅之城"的生态魅力与小秦岭"金山复绿"的显著成效,这是我省流 域生态修复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一是精准治污,强化保护。持续改善天鹅湖水质,及时清除 湖内水藻及杂物;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推动弘农涧河等支流水质提升至Ⅱ~Ⅲ类;强力整治黄 河"四乱"问题,清理河道42条125公里。"十四五"期间,三门峡黄河流域国控、省控10个断面水质年均 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二是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关停封堵小秦岭矿区矿坑千余处,清运矿渣数 百万吨,累计投入4.4亿元治理资金,修复矿山5610亩,黄河湿地鸟类与植物种类倍增,小秦岭水质达 Ⅱ类标准。三是法治引领,科技赋能。颁布全国首部《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设立全国首个地 市级"大天鹅研究中心",构建融合视频智能分析、物联网及3S技术的综合监管系统,实现智慧化精准管 护。 张学文:黄河流经河南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是河南重要的经济地带。河南如何以生态保 护厚积高质量发展之势,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刘志辉: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 决落实"共同抓好大保 ...
“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流域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转变”,对此该如何理解?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23:11
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转变 - "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流域目标从"好Ⅲ水体比例"转向"优良水体比例",海洋目标从理化指标改善转向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1] - 治理思路从水环境质量改善向水生态系统健康转变,强调河流生态多样性与海湾生物群落完整性[1] - 战略部署回应人民对"清水绿岸、鱼鸥共舞"的生态需求,体现治理规律的深度把握[1] 当前治理成效与挑战 - 2024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0.4%,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3.7%,为更高标准目标奠定基础[2] - 部分水体存在生态系统完整性不足、生物多样性低、生境连通性弱等问题[2] - "十四五"期间长江流域率先建立涵盖水生生物、水生境等类别的综合评价体系[3] 政策实施与技术支撑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治理进入生态系统健康导向阶段[4] - "十五五"将新增水生生物指标监测,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滨海生态廊道修复等工程[4] -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吸引资金投入生态修复[4] 行业行动方向 - 需提前部署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如清理整治小水电站并保障生态流量[4] - 强化陆海联动系统性恢复海湾生态链,推动流域自然湿地恢复工程[4] - 要求企业适应更高环保标准,参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4][5]
七部门发文保护建设“美丽河湖”,多方解读
第一财经· 2025-06-18 02:59
政策背景与意义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是国家继2015年"水十条"后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该方案标志着水生态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转变 [3][5]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美丽河湖建设是水生态保护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工作,需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 [6] 治理模式转型 - "水十条"推动水环境治理三大转型:目标从总量控制转向水质安全,范围从单一行业扩展到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从分散管控升级为排污许可制、河长制等协同模式 [2] - 当前治理需从质量改善为主转向质量改善与风险管控并重,并实现生态价值多维融合 [5] - 长江流域采用"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治理,重点攻坚总磷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蓝藻防控 [7] 流域治理现状与挑战 - 长江流域水生态总体较好但治污压力大,局部存在生态流量不足、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2][7] - 黄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连续三年II类水质,优良水体超90%),但水资源开发率达80%,部分支流断流频发(2024年16条支流断流102次),生态空间破坏严重 [7][8] - 淮河流域需重点解决城乡面源污染,通过湖泊治理、缓冲带修复等措施提升生态稳定性 [10] 实施路径与目标 - 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治理体系,强化流域差异化管控,形成多方协同格局 [6] - 2023年纳入2573个水体建设美丽河湖,长江流域占897个(超1/3) [7] - 通过生态扩容与污染减排协同发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