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药材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苦”药材变“甜”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8-26 02:34
行业政策与金融支持 - 同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种业贷款总额25.6亿元 贷款余额18.5亿元 其中中药材贷款2279万元 支持103家中药材市场主体[1] - 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中药材专属信贷产品 在利率、期限、抵押物方面提供优惠 解决融资渠道单一问题[3] - 当地农商银行通过"小微通"信贷产品为泉蚨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90万元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解决100万元资金需求[3] 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值 - 同心县中药材留床面积达3.9万亩 其中银柴胡为全国唯一主产区 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2] - 2025年预旺镇规划中药材留床面积2.5万亩 总产值突破3600万元[2] - 2024年预计采挖中药材7600亩 亩均产值5400元 总产值4104万元[4] 产业链发展与企业合作 - 北京同仁堂与同心县签约年采购10吨银柴胡协议 计划建设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地[2] - 争取闽宁协作资金606万元建成16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 引进河北企业建设初加工生产线实现就地分拣切片[2] - 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模式 合作社带动178户参与种植 319户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3] 就业与增收效益 - 马自林家庭农场种植600亩黄芩 解决40户农户就业问题[1] - 预旺镇中药材产业带动35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2] - 合作社示范带动198户种植 户均年增收6000元 380多名群众在14家合作社务工 户均年增收3200元[4] 地理优势与种植特色 - 同心县年均日照3024小时 昼夜温差15℃以上 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 病虫害少无污染[2] - 银柴胡生长期与7-9月集中降雨期高度吻合 形成优质药材生长环境[2] - 黄芩、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形成特色产业 推动旱塬地资源转化[1]
从“田间”到“舌尖” 重庆力争黄连全产业链产值破3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15:25
行业地位与资源禀赋 - 重庆作为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 凭借三峡库区 武陵山和秦巴山脉生态资源孕育丰富中医药资源宝库 [1] - 重庆市黄连在地面积近10万亩 产量占全国需求量60%左右 石柱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 [1] - 成功创建"中国优质中药材黄连示范基地" 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1] 产业建设与技术创新 - 推行黄连规范化生态种植 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和有机肥替代化肥 推进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1] - 开发梯次化全产业链产品体系 实现全资源化利用:以花开发黄连花茶/花菜 以根茎开发中成药 以须开发中兽药 以提取物开发牙膏/香皂等日化用品 [1] - 建设一批全程可追溯的黄连GAP基地 打造以黄连牙膏为代表的大健康"爆品" [1] 品牌与市场体系 - 打造"石柱黄连"区域公用品牌 构筑"地理标志+农业文化遗产+全国百强品牌"三重价值体系 入选中药材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单 [2] - 持续建设"中国黄连交易市场" 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形成核心市场稳固 高端渠道畅通 国际市场拓展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2] - 构建以"中国黄连市场"为核心的数字化交易平台 加强与国内头部中药企业战略供需关系 积极推动石柱黄连出口 [2] 经营模式与产业效益 -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家 发展专业合作社25家 规模种植户320余户 [2] - 构建龙头企业引领 多元主体参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形成分工协作 基地联建 市场共享 风险共担的联动发展格局 [2] - 力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持续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1][2] 产业规划与活动 - 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石柱县黄水镇举办"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2] - 全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 全国影响力的黄连产业高地 [2]
专访恩施市板桥镇党委书记刘荆: “政企协同推动中国板党之乡产业复兴”
长江商报· 2025-08-18 00:05
板桥党参产业历史与优势 - 板桥党参种植历史超600年 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1] - 板桥镇独特地理条件包括1700米海拔 年均气温10℃ 偏酸性有机质丰富土壤[1] - 板党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在生长环境 功效形状 加工技艺等方面具显著优势[1]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售价达5元/公斤 成为当地百姓摇钱树[1] 产业衰退与重振背景 - 因过度使用化肥 无序种植 提前采挖等粗放型种植导致品质下降 产业陷入十年沉寂[2] - 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板党带来新机遇[2] - 2023年停办十年的中国板党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重新启动[2] - 2024年出台《板桥党参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明确2026年实现全产业链全面提升目标[2] 当前产业规模与现状 - 党参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 涉及种植户约3000多户[3] - 2024年全镇党参年产值达1.5亿元 带动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3] - 目前符合品牌标准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户占比不足10%[3] - 政企协同推动绿色化种植 建设全国首个党参主题博物馆中国板党博物馆[3] 未来发展规划 - 重点扶持2-3家龙头企业 通过标准化种植示范引导高品质种植[5] - 利用药食同源目录优势 打造板党鸡汤等药膳招牌打入中高端餐饮行业[5] - 结合海拔优势发展康养经济 推动药膳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6] - 2023年鹿院坪景区接待游客54万人次 全镇115家民宿去年接待避暑客人约8000人 避暑经济约2100万元[6]
邹明星返乡执甲唤醒板桥党参十年沉寂 闯入电商年销1000万锚定高端化市场
长江商报· 2025-08-18 00:0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板桥党参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核心产品包括初级党参及深加工产品如固体饮料、板党酒、党参面条和蜜片 [4][7] - 公司推动非遗申报并制定全流程标准 涵盖种植、炮制和检测环节 以重建市场信任 [4] - 公司计划结合一产、二产和三产 发展康养产业 实现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市场拓展 [7] 经营与财务 - 公司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板党产业 其中200万元专项用于种子研发与二产创新 种子培育投入100万元 [5] - 电商销售额在一年内突破1000万元 通过线上经销商模式实现市场拓展 [6] - 公司帮扶200多户农户 户均增收达20万元 带动当地种植面积恢复至18000亩 [2][5] 市场与销售 - 公司最初通过传统代理模式拓展市场受阻 后转向电商模式 与达人合作分配利润 [6] - 产品通过电商渠道积累口碑 目标是从沉寂品牌重建市场认可度并走向国际化 [2][6] - 公司聚焦品质把控 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农残和重金属进行严格检测 确保产品标准 [4][5]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板桥党参曾因品质失控导致信任危机 外贸订单流失和品牌沉寂 公司通过标准重建应对 [3][4] - 农业产业周期长 党参种植需三年时间 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延迟 公司持续资金压力 [7] - 行业需应对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有限的问题 公司通过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 [7]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破解发展梗阻
附子产业发展现状 - 四川省江油市迎来附子丰收季,药农增收显著,部分种植户家庭年收入可增加3-4万元 [1] - 附子种植历史达1300年,但曾面临外购种源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市场波动大等问题,导致药农信心受挫 [1] - 当前通过建立自有种源、合作社保底价收购等机制,种植成本下降,农户积极性提升 [1] 政府监督与政策支持 - 江油市纪委监委组建6个督查组,覆盖7个主产乡镇,建立27项问题台账并明确8个责任单位整改时限 [1] - 采用"三单一书"(问题交办单、整改督办单、成效验收单、纪检监察建议书)机制,形成全流程监督闭环 [1] - 重点监督项目资金拨付、政策性保险补贴、收购合同履行等环节,一线走访成为常态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附子种植面积扩展至7050亩,良种覆盖率提升30%,带动3000余户种植户增收 [2] - 加工与交易市场活跃,附子通过货车发往全国,形成完整产业链 [2] 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 - 通过整合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力量,对资金审批流程开展交叉监督,保障产业资金安全 [2] - 本地种源替代外购种源,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品质稳定性 [1][2]
海南琼中:林下经济成为“绿色银行”
经济日报· 2025-08-16 09:58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琼中县依托森林资源推动"林下+"产业模式 包括"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多种形态 [1] - 2023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约3793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种植 养殖 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项目 [1] - 形成"橡胶+柊叶+广地龙"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1] 广地龙养殖产业 - 2024年3月投入乡村振兴资金60万元建设20亩养殖基地 投苗6000斤 采用"公司+村集体"发展模式 [2] - 与惠龙种养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约 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 并与3个乡镇签订64亩保底收购协议 [2] - 生长周期3-4个月 每亩活体产量达1500斤 产值达数万元 未来5年计划打造50亩人工养殖示范基地 [2] 新寨鸡林下养殖 - 长征镇新寨村散养4000余只新寨鸡 预计出栏销售额达60万元 [2] - 养殖周期9-10个月 以玉米饲料和虫草为食 肉质紧实口感鲜甜 成立"海岛新寨鸡"品牌 [3] - 合作社提供种苗供应 技术服务和疾病防治全程托底 农户仅需负责日常养殖管理 [3] 草豆蔻种植规模 - 草豆蔻种植从200亩试验田扩大至1200亩 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增长 [3] - 公司承包农户874.99亩林地 支付50元/亩年租金 承包农场103.77亩支付150元/亩年租金 [4] - 雇佣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和采摘 形成资源共享 风险共担 利益共赢的合作模式 [3] 产业经济效益 - 林下经济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形成多业态融合格局 [4]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林下经济总面积超24.2万亩 实现"不砍树 能致富"的绿色发展 [5] - 黎苗药发展被纳入产业规划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4]
莒县库山乡正式“撤乡设镇”迈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
齐鲁晚报· 2025-08-14 21:35
行政区划调整 - 库山乡于8月11日正式撤乡设镇 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发展定位 功能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全面跃升 [1] 产业发展 - 以中药材和黄烟种植为核心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并持续壮大 [1] - 设镇后将支撑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1]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特色产业带动乡域经济提质增效 推动民生福祉改善 [1] - 道路硬化 医疗配套升级和文化设施完善等举措落地见效 [1] - 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为撤乡设镇奠定坚实基础 [1] 未来发展 - 设镇后获得更完善城镇配套功能 更强资源集聚能力和更广阔发展平台 [1] - 加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 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重要增长极 [1] - 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云南文山:新兴产业起势 传统产业蝶变
科技日报· 2025-08-13 07:33
文山州产业发展概况 - 文山州三七全产业链产值超400亿元,绿色铝综合产值达833.09亿元 [1] - 全州研发经费投入2023年达14.1亿元,较2020年增长135%,2024年上报数达20.4亿元,同比增长3.2% [1] - 政府发放1598万元奖补资金激活企业创新热情 [1] 企业创新与技术突破 - 高新技术企业达66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00%,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24家,增长52% [2] -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实现电解槽全工段化生产应用,获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 - 云南文山铝业首创国内铝灰处置生产线,云南神火铝业建成全省首个5G智慧工厂,年节电9000万千瓦时,阳极铸造品质提升15% [2] 创新平台与人才建设 - 建成省级高新区1个、星创天地6个、众创空间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中 [2] - 依托云南绿色铝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建立分中心,推动产学研对接 [3] - 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2个,29人入选省级技术创新人才,136人评为州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6个产业技术攻关团队 [3] - 135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404名"三区"科技人才及8个科技特派团活跃一线,13名科技副总进驻企业 [3] 科技成果转化 - 三七产业选育4个新品种,建成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基地 [4] - "文陆稻4号"和"文麦14号"入选中国—孟加拉国农业合作品种 [4] - 富宁县建成数字八角智慧化服务平台,铁皮石斛种植技术示范应用 [4] 产业升级方向 - 科技创新推动铝业绿色转型、农业种源突破、作物数字化升级及国际合作 [5]
清风为伴产业兴 | 高原农场里的致富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屈媛媛 自西藏米林报道 走进西藏自治区米林市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簇簇灵 芝从菌包中探出红褐色的伞盖,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海拔高、温差大、日光强、绿色无污染的特殊环境,使米林白肉灵芝具备的有效成分远高于其他同类 产品……"农场的直播室里,销售人员达娃索珍正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售卖农场种植的白肉灵芝。 2023年1月,达娃索珍回到家乡,加入红太阳家庭农场。"得知农场需要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我就回来 了。"那时,白肉灵芝"丰产不丰收",农场缺乏先进培育技术、销售渠道受限,大学毕业的她正是农场 想要的销售管理"援助"。 在跑业务的过程中,达娃索珍察觉到互联网销售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尝试网络直播。"2023年第一次 直播时,只有零星的观众进来又离开。有时,直播间只有一两个人,我也坚持播上两三个小时。"她回 忆道。 销售渠道窄、市场拓展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次走访调研中,米林市纪委监委了解到红太阳家庭农场 在产品销售上存在的经营瓶颈,随即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为农场开展电商培训,拓宽经营思路,助力解决 产品销路问题。 慢慢地,达娃索珍在培训与实践中摸索出更 ...
青海贝母连续两年实现出口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21:49
青海贝母出口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产出的1 5吨贝母顺利出口至中国台湾地区 实现连续两年"跨海赴约"[1] - 贝母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脑山地区 具备喜冷凉 耐寒 喜隐蔽的生长特性 适宜当地气候条件[1] - 青海绿康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贝母作为川贝枇杷膏原料 因品质优良 药用成分含量高而受市场欢迎[1] 海关支持措施 - 西宁海关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向企业宣讲检疫监管及通关政策 建立"一对一"关企服务机制[1] - 海关全程跟踪企业出口动态 及时解决产品出口问题 助力企业保订单 稳出口[1] - 西宁海关表示将优化服务并提高通关效率 推动更多青海特色优质产品进入海外市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