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戏剧演出
icon
搜索文档
国话八部反法西斯题材和红色题材剧目将陆续上演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01:22
中国国家话剧院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演出 -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在6月至10月推出8部话剧,包括《铁流东进》《红色的起点》《哥本哈根》《物理学家》《三湾,那一夜》《死无葬身之地》《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1] - 系列演出涵盖抗战题材、红色题材、科学思辨等多种类型,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2] 重点剧目介绍 《抗战中的文艺》 - 国话首部文献话剧,记录文艺名家14年抗战之路,由段奕宏、田雨、李光洁等演员出演[1] - 通过文艺形式展现民族自尊和抗争精神[1] 《哥本哈根》 - 由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探讨科学、战争、人性的多面性[1] - 已演出22年,深受思辨型和科学爱好者观众喜爱[1] 《死无葬身之地》 - 原副院长査明哲导演作品,全新阵容呈现[1] - 展现二战胜利前夕法国游击队员在酷刑中的灵魂抉择[1] 《物理学家》 - 2008年首演,17年后复排,由青年导演王剑男执导[1] - 保留原作荒诞气质,融入当代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1] 《铁流东进》 - "90后"青年导演查文浩作品,聚焦新四军通信兵的浴血奋战[2] - 通过"红色青春密码"串联通信战士的壮烈史诗[2] 《红色的起点》 - 改编自叶永烈纪实作品,展现191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2] - 突破线性叙事,以当代审美重构历史现场[2] 《三湾,那一夜》 - 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这一建军史里程碑事件[2] - 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建军原则[2] 《直播开国大典》 - 田沁鑫导演的红色谍战话剧,聚焦开国大典幕后电台广播战线[2] - 融合"谍战+悬疑"元素,运用即时拍摄技术创新舞美设计[2] 演出意义 - 系列演出是对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崇高致敬[2] - 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文化责任和时代回应[2]
首届浙江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开幕
杭州日报· 2025-06-04 02:40
活动概述 - 第一届浙江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在杭州运河大剧院开幕,由浙江演艺集团主办,是过去八届浙江儿童戏剧节的升级版 [2] - 展演主题为"乐趣童游,奇旅盛夏",持续至8月 [2][4] 活动板块 - 剧场演出板块包含15部优秀儿童剧,涵盖国内外经典剧目如英国《恐龙世界 LIVE》、中欧合作《飞向月球》,以及本土作品《山海奇幻梦》《哪吒"闹"海》等 [2] - 戏剧体验营板块举办一日戏剧营活动,聚焦儿童戏剧体验 [3] - 青少年艺术成果板块展示"诗画浙江·盛世之韵"青少年艺术教育成果和浙话少儿戏剧中心儿童戏剧 [3] - 户外亲子板块包括"奇妙Wonder游"亲子户外营和"玩转非遗 乐享庆元"非遗展示活动 [3] - 文艺赋美板块举行"奇幻盲盒·童梦启航"盲盒音乐会及《格林童话》乐享会 [3] 剧目特色 - 剧目题材多样,涵盖亲情、友情、勇气、梦想等主题 [2] - 国外经典剧目与本土传统文化作品相结合,如京昆儿童剧《夏荷鱼趣》和《爷爷的水稻田》 [2] - 全国特色剧目包括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如意记》、西安儿童艺术剧团的《爷爷的水稻田》等 [2]
2025上海·静安戏剧节落幕 20部佳作吸引观众超4万
解放日报· 2025-06-03 01:40
戏剧节核心数据表现 - 戏剧节呈现84场中外戏剧佳作和200余场公共空间演出[1] - 20部中外佳作吸引超4万名观众 剧目总票房达600余万元[1] - 所有剧目设置100元最低惠民票价 最高票价控制在680元以内[1] 文旅商体展融合创新 - 首创"戏引力"概念激活区域消费潜能 构建艺术赋能商业的创新生态[1] - "戏引力—扭蛋Lab"活动在五大核心商圈同步启动 提供超60万元总价值优惠[1] - 活动覆盖近百家商户 累计吸引超1.5万名市民参与[1] 假期商圈客流表现 - 静安区三大商圈累计客流超300万人次[2] - 静安大悦城假期首日客流达13.1万人次 刷新单日客流纪录[2] - 苏河湾万象天地客流同比提升72% 实现戏剧流量向商业增量转化[2] 文化消费联动模式 - 音乐剧《SIX》通过"票根经济"效应开发文化消费载体[2] - 联合开发"门票+餐饮+购物+停车"复合型优惠产品[2] - 以演出票联动静安及周边区域核心商圈 探索文化消费赋能城市发展新路径[2]
开心麻花《偷心晚宴》即将登陆天桥1922街区
齐鲁晚报· 2025-05-09 03:03
文化娱乐产业创新 - 开心麻花沉浸互动带餐喜剧《偷心晚宴》首次登陆济南天桥1922街区 融合巴洛克风格与现代电竞文化的独特空间 提供"文化+娱乐"双重体验 [1] - 《偷心晚宴》采用"戏剧+餐饮+互动"创新模式 全国巡演累计近4000场 剧情结合豪门寿宴背景 观众可零距离互动并参与剧情推动 [5] - 济南站演出融入济南方言及成丰面粉厂历史元素 打造本土化定制内容 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 [7] 工业遗存活化利用 - 成丰面粉厂始建于1921年 巴洛克建筑风格承载百年商埠文化 2023年改造为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 成为济南城市更新典范 [3] - 演出场地1922成丰剧场由原粮仓库改造 建筑面积1200㎡ 配备专业声光电设备 保留工业遗存砖石肌理同时满足现代演出需求 [3] - 剧场配套设施完备 含休息室 化妆间 后台准备间 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 [3] 演出市场发展 - 《偷心晚宴》创新融合近景魔术 歌舞表演等元素 提供"观演+飨宴"复合体验 突破传统戏剧形式边界 [5] - 演出时间定于2025年5月30-31日 购票渠道覆盖开心麻花官网 大麦网 猫眼演出等主流平台 [9]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启幕,北京乐山双城联动打造戏剧盛宴
新京报· 2025-04-26 23:03
活动概况 -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于4月25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开幕,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主办,乐山市政府、中央戏剧学院特邀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原创戏剧,时代共鸣",宗旨为"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 [2] - 展演分为"北京主单元""乐山展演月""高校展演月"三大板块,4月至9月在北京和乐山双城上演 [2] 展演内容 - 从全国报名剧目中遴选出15部大剧场剧目和10部小剧场剧目 [2] - 开幕大戏为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大宅门》,该剧将70多集电视剧浓缩为2个半小时话剧,本轮演出8场 [3] - 北京主单元其他大剧场剧目包括《春逝》《树魂》《烟火人间》等9部作品 [4] - 小剧场剧目包括《爱情失格》《万火关》《裁·缝》等,展现小剧场话剧的独特魅力 [6] 活动规模与影响 - 十年来共有124个参演团体、238个剧目参与,线下演出915场,线上演播671场,受众达360余万人次 [3] - 活动被誉为中国原创话剧的"风向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3]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有五六部作品参演,认为该平台为国内原创作品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交流机会 [5] 创新与拓展 - 首次采用双城举办模式,新增乐山展演月,时间为5月10日至6月10日 [7] - 乐山展演月将上演《四世同堂》《水生》《了不起的你》等5部作品 [7] - 举办"戏剧普及工作坊",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将深入校园和群众开展培训 [8] - 组委会将举办专题研讨会探讨双城互动办展模式 [8] 特色活动 - 北京主单元期间举办"十周年海报回顾展",展示历届参演剧目海报 [6] - 西城区文化馆原创话剧《京报》将在北京与乐山两地上演 [9] - 策划"我与大师零距离"演后谈、大师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等公益活动 [9] - 推出多场"学生公益专场"演出,坚持惠民票价原则 [10] 高校参与 - 新增高校展演月活动,中央戏剧学院作为特邀主办方深度参与 [11] - 9月将上演中央戏剧学院创排的话剧《告别》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11] - 中央戏剧学院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话剧《北上》将作为闭幕演出 [11] - 活动旨在深化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新时代戏剧人才 [11]
《初步举证》曾经的演出地伦敦西区,观众人气为何超越百老汇?
声动活泼· 2025-03-25 05:14
伦敦西区与百老汇的对比分析 历史与文化背景 - 伦敦西区起源于1576年英国最早的专业剧院The Theatre,莎士比亚在此开始创作和表演生涯 [2] - 1843年《剧院法》结束专利剧院垄断,工业革命推动剧院数量扩张,形成现代西区格局 [2] - 西区文化更依赖王室和本土剧作家(如王尔德),而百老汇受移民文化影响更深,商业化程度更高 [5] 疫情后复苏表现 - 2023-2024年西区观众达1710万人,创历史新高(2019年为1500万+),百老汇观众同比下降20%至1200万+ [5] - 西区平均票价低于80美元,百老汇均价超125美元,成本差异显著(西区演员周薪1100美元 vs 百老汇2500美元) [8][11] - 百老汇音乐剧成本是西区的3-5倍,例如《演砸了》舞台安装成本西区40万美元 vs 百老汇400万美元 [8][9] 经济支持与运营模式 - 英国政府对西区提供45%-50%税收减免(疫情后提升),百老汇最高仅25% [6] - 西区每1英镑门票带动1.4英镑周边消费,形成旅游-餐饮-剧院联动经济效应 [5] - 西区采用私人投资模式,与影视产业协同降本,百老汇难与好莱坞资源共享 [6][11] 观众结构与区位因素 - 百老汇70%观众为游客(15%-20%国际游客),西区以本地观众为主 [12] - 美元汇率强势吸引游客转向伦敦,纽约曼哈顿治安问题削弱百老汇吸引力 [12] - 西区剧目开发风险低,美国制片人倾向先在英试水(如《怪奇物语》舞台剧)再返百老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