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外包(CXO)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的风吹到CXO,2000亿市值巨头涨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04:20
行业表现 - A股CRO概念股7月11日集体拉升 博腾股份盘中20%涨停 凯莱英和药明康德涨停 美迪西和康龙化成涨幅居前 [1] - 港股CXO概念全线飘红 凯莱英和药明康德涨超10% 昭衍新药、康龙化成和药明生物等涨幅居前 [3] - CRO概念指数上涨1.71%至773.34点 CXO概念港股指数上涨6.43%至587.695点 [2][4] 个股表现 - 博腾股份单日涨幅18.19% 5日累计涨幅21.01% 最新价20.79元 [2] - 凯莱英A股单日涨停10% 最新价97.50元 港股涨幅11.24%至87.60港元 [2][4] - 药明康德A股涨停9.99%至77.15元 港股涨10.65%至88.30港元 市值超2000亿元 [1][4] - 美迪西5日累计涨幅达37.92% 皓元医药单日涨6.99% [2] 业绩驱动 - 药明康德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208亿元 同比增长20.64% 经调整净利润63.15亿元 同比增44.43% [4] - 业绩增长源于拓展新能力、建设新产能及优化生产工艺 满足客户赋能需求 [4][5] 行业逻辑 - CXO模式为制药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外包服务 受益于创新药BD浪潮和产业政策支持 [5] - 多肽、寡核苷酸、CGT等新分子疗法持续注入行业高景气 国内前端业务有望回暖 [6] - 工程师红利推动2025年订单高增速 在手订单转化支撑业绩确定性 [6] 创新药趋势 - 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跟随到首创 从内需到出海 正实现全球价值链跃迁 [7] - 跨国药企1-5月采购中国创新药专利金额接近2024全年水平 认可国际竞争力 [7] - 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压力加大中国专利采购 中国管线储备全球第二 [8]
财报解读|药明康德半年报业绩预喜,增速高于一季度
第一财经· 2025-07-10 11:35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07.99亿元,同比增长约20.64%,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4.24% [1] - 公司预计本期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5.61亿元,同比增长约101.92%,增速明显高于2025年一季度的89.1% [1] - 公司出售持有的药明合联部分股票预计收益约32.1亿元,对净利润增长有显著贡献 [1] - 扣除出售联营公司股权收益后,公司预计本期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约63.15亿元,同比增长约44.43% [3] - 公司预计本期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5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6.47% [3] 行业动态 - 2025年以来A股及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有回暖趋势,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实现再融资 [3] - 医药外包(CXO)行业可能受益于下游生物科技行业景气度回升 [3] -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外包板块下半年有望受益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及国内需求复苏 [3] - 临床前CRO和CDMO企业收入主要依赖海外大药企订单,当前已出现增长迹象 [3] 未来展望 - 公司曾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比增幅达到10%至15% [4] - 公司预计2025年整体收入将达到415亿至430亿元,较2024年同比增幅为5.76%至9.6% [4] - 若达成上述目标,公司整体收入将突破2023年在新冠商业化需求驱动下形成的营收峰值 [4]
与中国医药产业脱钩?美药企成本或将增加一半
第一财经· 2025-05-15 05:05
中美医药产业关系 - 美国原料药高度依赖中国进口,2019年仅有12%为本国生产,88%依赖进口[2] - 中国承担全球约三分之一原料药供应,出口规模从2013年236亿美元增至2022年517.9亿美元[2] - 美国若强行脱钩将导致部分药企成本增加50%,且重建本土产业链需10-15年[6][13] 中国原料药产业优势 - 中国在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及前体药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规模和技术优势[3] - 2024年Q3中国FDA DMF备案量达153份,同比增长57.7%,远超印度的110份和美国的13份[4] - 中国凭借化工基础、人工成本(STEM人才年毕业量)和规模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6] 创新药与CXO领域发展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战略合作参与全球分工,2024年跨国药企30%高额预付款交易涉及中国企业(2022年仅3%)[8] - 中国CXO全球占比从2024年14.8%预计提升至2030年19.5%,市场规模达4823亿元[9] - 药明康德支持2024年美国31款获批小分子药物中的6款,全球前十小分子药物中4款由其生产[10][11] 美国药品成本结构 -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74%临床前/临床服务外包至中国,主要因中国效率高且成本节省60%-75%[12][13] - 美国药价高企主因利润被制药商、保险公司等瓜分,产业回流无法根本解决降价需求[15][16] - 中国原料药占全球30%产能,其成本优势可能进一步被美国降价政策强化需求[16] 产业转移与替代挑战 - 全球原料药生产重心20世纪90年代从欧美转向亚太,中国凭借环保成本、人工和技术投入崛起[4][5] - 印度受限于基础工业薄弱,PLI计划进展低于预期,无法取代中国规模优势[6] - 中国CXO已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一体化产业链网络,交付效率成为核心竞争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