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贵州贵阳:“香”游香纸沟 “燃”动乡村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02:55
中新网贵阳7月28日电 (陈曦 张伟)"游客来我们村里,除了玩水、游泳、钓鱼、露营、烧烤和住宿外, 古法造纸也是大家很喜欢的研学项目,有些人为古法造纸慕名而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 乡开农家乐的汪锡平告诉记者。 "这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加上其他方面收入,村集体一年收入约150万元,资金主要用 于维护景区设施和环境卫生等,在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也保障了景区有序运营。"朱启荣说。当地村 委会还带领村民依托白水河清且浅适合小朋友嬉戏的特点,衍生出烧烤、露营、研学、户外探险等多种 旅游业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宗亮在坚持古法造纸的同时,还制作纸灯、纸伞等 文创产品,经常接待体验古法造纸的研学团队。胡宗亮说:"用大家喜欢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将非遗技 艺传承下去,从而吸引更多人来香纸沟。" 已在当地旅居避暑一个月的73岁湖南游客杨奔虹说:"很开心看着周末熙熙攘攘的人来山清水秀又好玩 的地方,香纸沟'香'。" 资料图: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白水河边避暑业态丰富。 陈曦 摄 2025年暑期以来,新堡布依族乡陇脚村周末日均接待游客1.7万名。 开农家乐和民宿的村民在自己店里忙 ...
遵义:红土地缀满“生态绿”
金融时报· 2025-07-29 02:49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遵义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较2015年翻了一番[1] - 花茂村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从30亩试验田发展为500亩规模,产值达500万元,每亩产值从2000元增长至上万元[3][17] - 苟坝村杜仲种植面积达3.2万亩,合作社2025年目标产值为1200万元[9][10][11] 农业现代化与合作社模式 - 花茂村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3] - 苟坝村合作社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生态种养、中药材等多元产业链[10]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机械化耕作使农业效率提升,农户月收入最高超9000元[3][4] 乡村旅游与农文旅融合 - 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至27454元[5] - 推出"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新业态,开发"乡愁集市""乡愁柴火鸡"等10余个特色场景[5] - 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2018年评为国家4A级景区,融合红色资源与生态旅游[7] 金融支持与生态价值转化 - 遵义农商银行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8.24亿元,其中养殖业12.34亿元、种植业5.90亿元[12] - 创新"生态账户"机制,为18.44万户提供8.09亿元增信及7090万元利率优惠[15] - 开发"竹链贷""茶链贷""辣链贷"等区域特色信贷产品,覆盖全市1782个村级服务点[16] 特色产业与生态经济 - 苟坝村杜仲产业带动农户日均100余人参与采收,老人单季收入可达8000元[8][9] - 枫香镇打造万亩田园综合体,种植蔬菜辣椒1万余亩,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革[5] - 正安县燕子坝村推行茶园与桂花树套种模式,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16]
村咖热潮涌动 新业态激活振兴动能
消费日报网· 2025-07-29 02:40
乡村咖啡馆行业概况 - 乡村咖啡馆凭借乡野风情与咖啡文化交融的体验迅速走红社交平台,成为都市人群逃离喧嚣、追寻"松弛感"的热门打卡地 [1] - 村咖不仅是休闲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搭建起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通过将农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为乡村资源"变现"开辟新路径 [1] - 乡村咖啡馆正以独特的姿态融入乡村发展新图景,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1] 市场规模与区域发展 - 北京已开设209家村咖,年接待量36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296万元 [2] - 怀柔区的"亲然·大山咖啡"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年收入达200万元 [2] - 浙江安吉集聚超300家村咖,年接待游客量超过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的特色产业规模 [2] - 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店日咖啡出杯8818杯的全国纪录 [2] -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改造提升20余家特色村咖,年接待游客量超150万人次 [2] 经营模式创新 - "村咖+民宿"模式深度融合住宿与休闲业态,北京密云区老友季乡村花园民宿咖啡营收占民宿总收入的10% [3] -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喜马拉雅电影咖啡馆拓展特色民宿、藏餐等业务,带动本村5户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 - "村咖+农场"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浙江余杭黄湖的施丹妮农场年营收达300多万元 [3] - "村咖+非遗"模式将唐卡、石刻等非遗体验融入经营,提升游客文化体验 [4] 行业挑战 - 场景同质化严重,许多村咖在装修风格、产品类型上缺乏特色 [5] - 专业人才短缺,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5] - 季节性客流波动明显,淡季时经营压力倍增 [5] - 偏远地区物流成本高,咖啡豆、奶制品等原材料运输成本较高 [5] - 头部咖啡品牌逐渐下沉市场,村咖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5] 发展建议 - 政府应出台支持村咖发展的政策,如提供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 [6] - 加强行业规范,制定服务标准和卫生标准,如北京市平谷区制定《乡村咖啡店食品经营指引》 [6] - 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构建"咖啡+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体系 [6] - 鼓励村咖与周边景区、民宿、农家乐等合作,推出"咖啡+民宿""咖啡+采摘"等套餐 [6] - 加强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咖啡制作、门店运营等相关培训 [6]
年中经济观察丨泼水狂欢、特色民俗……沉浸式体验激活乡村消费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8 12:37
乡村游市场发展 - 乡村游市场持续火热,"可看、可玩、可尝、可买"的农旅融合消费场景不断涌现 [1] - 福建华安县坪水村基于泼水习俗开展暑期泼水狂欢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1] - 坪水村森林覆盖率超72%,海拔680米,夏季平均气温23℃,成为消暑纳凉好去处 [1] 民俗与文旅体验 - 坪水村保留盛夏用瀑布水相互泼洒祈求安康的习俗,吸引游客参与 [1] - 当地高山族抛陀螺活动寓意祈求丰收,陀螺转速与农作物生长关联 [3] - 畲族特色演出如竹竿舞,游客可参与体验民族习俗魅力 [3] - 市集提供当地美食如"米香",以糯米、花生、芝麻为原料制成 [5] 游客增长与消费带动 - 夏季每周吸引游客约1万人次,同比增长15% [6] - 当地农户以"一镇一品"主题售卖特色水果及好物,覆盖100个行政村和社区 [8] - 热门旅游乡镇举办智能家居、家电、数码产品巡展,带动消费超1.35亿元 [8] 县域旅游资源整合 - 华安县立足世遗土楼、温泉康养等资源,开办活动激发乡村消费活力 [10] - 上半年接待游客264.73万人次,同比增长13.4% [12] - 旅游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11.3% [12] - 返乡创业年轻人增多,当地居民增收途径多样化 [12]
解锁各地花样避暑新玩法 沉浸式体验绽放夏日消费活力
央视网· 2025-07-28 07:08
乡村游市场发展 - 福建华安县坪水村依托泼水习俗开展暑期泼水狂欢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1][6] - 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2%,海拔680米,夏季平均气温23℃,成为消暑纳凉热门目的地 [4] - 泼水活动串联周边村落漂流资源,形成"亲水"体验消费场景 [6] 民俗文化与特色产品 - 当地展示高山族抛陀螺(寓意丰收)和畲族竹竿舞、"对磉"等民俗活动 [9] - 市集提供米香小吃、咸水鸭、百香果等农特产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11] - 夏季每周游客量达1万人次,同比增长15% [11] 电商与县域经济联动 - 华安县开展直播带货,销售葡萄、高山茶、畲族香囊等"一镇一品"特色商品 [15] - 举办智能家居巡展覆盖100个行政村,带动消费1.35亿元 [15] - 上半年接待游客264.73万人(+13.4%),旅游收入24.03亿元(+11.3%) [15] 文旅金融支持 - 铅山县篁碧畲族乡推出"民宿贷""产业贷",累计提供文旅产业贷款超6000万元 [19] 博物馆乡村游新趋势 - 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暑期客流高峰,推出描金简、拓片拓印等文化体验活动 [16] - 清凉舒适的博物馆成为暑期避暑新选择 [17]
走出校园 奔赴山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8 01:22
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 - 袁家村从贫困村转型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接待游客950万人次[9] - 发展模式包括三产融合、文化资源挖掘、"前店后坊"食品安全保障、农民股份合作社等[12] - 村民通过差异化经营和合作社互相持股实现共同富裕,带动周边4800余人就业[11] 文化旅游与数字化创新 - 云冈石窟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平城坊市格局,动态演示石窟开凿技艺[14] - 当地导游和出租车司机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如学习英语和自费进修[13][14] - 大同市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活化历史文化遗产[14] 新能源与生态治理 - 乌兰布和沙漠光伏项目兼具发电和防沙治沙功能,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17] - 项目通过种植沙柳、花棒等植物和铺设沙障固定沙丘,改善环境并延长旅游舒适期[17] - 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成为生态旅游新景观,促进当地复合经营模式发展[17] 边疆发展与基础设施 - 独库公路带动新疆伊犁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景区卫生设施显著改善[19][20] - 边防战士和建设者长期维护边疆基础设施,保障地区安定与繁荣[20] - 新能源和旅游业为边疆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可持续发展[17][20]
三产融合 民族村寨这样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7 22:42
基础设施建设 - 小谷溪村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8公里水泥路面建设,实现公路"户户通",带动3200亩茶叶种植及湖羊养殖、茶叶加工、乡村民宿等产业[11] - 堰塘村通过政府投资修建沟渠、蓄水池,甜橙亩产达2500斤,并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提灌站、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农机设备[12] - 当前果品分拣贮藏和冷链运输仍是堰塘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12] 产业转型与升级 - 仙峰苗族乡从煤矿经济转型,新造方竹林7万多亩,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去年采摘量8300吨,部分鲜笋进入长三角盒马鲜生及东南亚市场[17] - 方竹笋加工厂和竹文旅带动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18] - 马边县劳动镇聚集12家标准化茶叶加工企业,3家获得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有机茶收购价为市场价近2倍[19] 乡村旅游发展 - 茗新村"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融合彝绣、民族歌舞等非遗体验,民宿节假日订单爆满[20] -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通过特色冷餐会、民谣演唱、DIY美食等项目提升吸引力,暑期入住率达95%以上,客源覆盖成都、重庆及北京、深圳[21] - 仙峰苗族乡农家乐通过标准化培训实现9间客房年纯利5-6万元[23] 政策支持与成效 - "十四五"期间四川投入15亿元支持235个民族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超20%[24] - 赤水河甜橙品牌计划打造种植、加工、旅游一体的产业链[14] - 小谷溪村通过直播带货单场下单量超200单,并与快递公司合作提升物流效率[14]
推进乡村振兴上台阶
经济日报· 2025-07-27 22:1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 河南将乡村振兴作为核心战略,通过产业强基、文化铸魂、治理增效三大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粮食安全方面,河南维持8500万亩小麦、5700万亩玉米和2000万亩花生的种植规模,巩固"中原粮仓"地位 [1] -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8759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亿斤仓容,支撑1300多亿斤年总产量 [1] 农业产业化发展 - 产业链延伸成效显著,永城面品、正阳花生、台前羽绒等案例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化 [1] - 农业加工环节创造附加值,使农民在价值链上获得更多收益 [1] - 全程机械化和数字农业技术为产能提供硬核支撑 [1] 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 - 郏县217个传统村落实施连片保护,采用"五个一"机制进行活态利用 [1] - 李渡口村年旅游收入达800万元,临沣寨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1] - 文化振兴策略有效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促进人口结构年轻化 [1] 基层治理创新 - 叶县采用"353"攻坚法,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帮扶128户特殊困难家庭 [2] - 孟州东田丈村党支部改造闲置校舍为食品车间,带动集体经济年增5万元 [2] - "四议两公开"制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群众参与率超90% [2] 数字治理体系建设 - 整合数字平台、网格管理、议事协商等创新方式构建"一网统管"体系 [2] - 公共服务实现精准直达,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2] - 富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
科技新犁,深耕吉林黑土地(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02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1] - "梨树模式"在梨树县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约1亿亩,连续10年应用此模式的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3] -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6%,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 [3] 农业科技创新 - 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一次作业可完成多道工序,效率翻倍,每亩节省80元 [3] - 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高效运转,110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种子出苗率高达97.75% [3] - 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位于公主岭市 [3] 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将鲜食玉米从论斤卖转为论穗卖,身价倍增,一季度销售2000多万穗鲜食玉米,带动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5] -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不同口感的木耳产品,精准对接细分市场,成功牵手盒马、海底捞等商家 [5] - 长白山人参开发成30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吉林大米溢价率超过30% [5]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马鞍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7] - 延边和龙市光东村蹚出农旅融合新路,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约两番 [7] - 光东村千亩稻田发展观光农业,文创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完善 [7]
乡村游火爆:最美农村路成“最火打卡地” 释放暑期消费活力
央视网· 2025-07-27 09:02
乡村旅游热度 - 乡村旅游成为今年暑运一大亮点 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成为暑期乡村游最火打卡地 [1] - 暑期酒店预订覆盖全国九成以上县乡 新疆 四川等省区部分县乡酒店预订量位居前列 [1] - 安徽广德竹乡画廊旅游公路和浙江湖州德清县浙北山水线成为热门打卡点 后者暑运游客同比增长5 97% [1] 公路旅游数据 - 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旅游人数同比大幅增长 部分公路夜景游吸引游客近10万人 [3] - 全国100多个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客流量预计同比增长超30% [3] 自驾游趋势 - 乡村公路游以自驾游为主 新能源车占比达20% 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5] - 湖北宜昌 山东费县 江苏宿迁等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增加充电车位 投运智慧零碳光储充超级充电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