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江苏省新增生态恢复岸线超十千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02:58
生态恢复岸线进展 - 江苏新增生态恢复岸线约10 63千米 为落实"十四五"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奠定基础 [1] - 海岸线保护修复成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通过系统管理 统筹修复 科学认定和动态监测提升生态功能 [1] 三级责任体系构建 -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区落实"三级责任体系 将年度新增自然岸线长度分解至沿海三市 [1] - 出台《关于规范大陆自然岸线动态管理的通知》 从占补平衡管理 动态进出机制 占用审批程序 监督管理四方面加强保护 [1] -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市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指标 [1]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 逐岸段开展潜力筛查 梳理"一地一策"修复清单 整合省市县财政资金争取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支持 [2] - 实施围海养殖鱼塘退围还湿 向陆侧湿地营造 植被种植 互花米草清除 滩面清理和生态海堤建设等工程 [2] - 修复后潮间带底栖生物与鸟类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 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 构建卫星遥感 无人机航测 实地踏勘 系统监测一体化网络 每季度开展海岸线动态监测 [2] - 重点对自然岸线全覆盖巡查 精准感知变化 及时制止违法占用破坏行为 [2] - 动态更新自然岸线监测数据 追踪互花米草治理 退围还湿等修复成效 [2]
绘就“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03:15
生态修复工程 - 启东市实施"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行动 总投入5 28亿元进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 - 工程推出"一百千万美丽启东—江海岸线"建设架构 包括一江碧波 百里海岸 千河清水 万亩滩涂[1] - 项目采用"一年打基础 三年见成效 五年树样板"的推进计划 为受损岸线和湿地定制生态诊疗方案[1] 技术应用与成效 - 圆陀角示范段建成12 5公里生态海堤 通过岸线岸滩修复提升防浪减灾功能[2] - 在盐碱地成功植绿3000多亩 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2] - 采用"刈割+围淹""翻根深埋"等生态技术 修复300万平方米滨海湿地[2] - 恢复70万平方米潮汐通道 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和生物种群数量[2] 生态经济价值 - 工程将碧海银滩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打造兼具生态屏障与景观价值的"蓝色粮仓" 增强湿地碳汇能力[2][3] - 以生态"金边"串起"缤纷百里" 打造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3]
帮主郑重的复盘分享 :97只股换手率炸表,咱中长线投资者该咋看?
搜狐财经· 2025-07-06 09:57
高换手率现象分析 - 97只A股股票换手率超过100%,北方长龙换手率高达257%,显示交易异常活跃 [1] - 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板块成为高换手率集中地,与AI产业链、新能源车新技术、高端制造升级等风口高度重合 [3] - 逸豪新材作为电子电路材料企业,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和算力基建趋势,吸引资金集中流入 [3] 行业机会与风险 - 高换手率反映市场对政策利好行业的追捧,如生态修复领域的诚邦股份出现放量大涨,需区分业绩拐点与市场情绪驱动 [3] - 电力设备中的储能细分赛道兼具政策支持与业绩增长,相比纯概念炒作更具投资价值 [3] - 部分小市值股票存在概念炒作嫌疑,交易热度可能脱离基本面支撑 [3] 投资策略建议 - 中长期投资应关注公司护城河、现金流及行业地位等基本面因素,而非短期换手率指标 [3] - 在高换手率板块中需精选优质标的,如半导体材料、储能等具备实质成长性的细分领域 [3] - 市场情绪过热时需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概念炒作的接盘方 [4]
自然的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3:42
全球NbS暑期学校及上海中心成立 - 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暑期学校于6月23日在上海复兴岛开班,同期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落户上海 [2][1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主办,覆盖中国等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 [12][31] - 复兴岛作为上海市内陆人工岛,通过NbS模式实现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未来规划为"数字智能岛"和可持续示范区 [21] NbS理念与国际合作进展 - IUCN定义NbS为通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的综合方法,其全球标准2.0将于2023年10月发布 [3][20] - 自然资源部自2019年成为IUCN国家会员,2023年共建NbS亚洲中心,已开展生态修复指南编制等合作 [3][20] - 中国将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国家林草局计划推出荒漠化防治等案例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18][20] 上海生态治理实践案例 - 上海创新黄浦江全流域修复模式:上游保育郊野湿地、中游贯通45公里滨水生态岸线、下游打造"超级生态堤岸" [26][27] - 崇明东滩重构潮汐湿地保护候鸟栖息地,漕泾郊野公园通过农田退水实现农林湿复合生态系统 [21][31] - 案例被IUCN评价为全球首个超大城市尺度生态综合治理方案,采用集成化修复方法 [22][27] 跨领域合作与技术应用 - 暑期学校促进金融、城市规划等领域跨学科交流,华为展示信息化技术在森林火灾预警等场景的应用 [12][37] - 世界银行等机构分享NbS融资经验,"一个长江"项目联动政企修复长江岸线超千公里 [37][38] - 葡萄牙专家提出NbS需结合本土智慧,日本、墨西哥等国代表分享生物多样性战略等经验 [37][38]
生态新方位丨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6:15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陇南的实践表明,火烧迹地修复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 则。根据火烧严重程度和植被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是提高修复效率、保障修复效果的关键。 对于轻度火烧迹地,应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原则。重点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强 巡护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和火灾复燃。同时,可适当进行人工促进更新,如补植乡土树种、清除入侵物 种等,加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陇南,一座隐藏在甘肃南部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更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多样的 地貌,展现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的壮丽景观,同时肩负着长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 要使命。然而,曾经频发的森林火灾,给这片绿色家园带来了沉重创伤。如何在火灾后科学有效地修复 火烧迹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懈研究与实践,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与陇南市政府在森林火烧 迹地修复领域探索出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修复相结合的创新道路,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修复成效 自然与人工双重奏 研究表明,陇南森林火烧迹地的修复效果与火烧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在轻度火烧区域,自然修复展 现出强大生命力。轻度火烧通常仅灼伤地表植被 ...
草种科技赋能荒漠治理 蒙草生态培育冰草新品种助力科学治沙
全景网· 2025-06-26 10:44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 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开展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选用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乡土草种进行科学治沙,取得良好成效 [1] - 防沙治沙用种来自公司在当地建设的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实现"可追溯、有保障" [1] 蒙农1号蒙古冰草特性 - 蒙农1号蒙古冰草株高90-120厘米,叶片深绿色,抗旱抗寒且适应性强 [5] - 该品种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青绿期长,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修复退化沙化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首选草种 [5] 冰草新品种研发与技术体系 - 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合作,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出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多个新品种 [6] - 形成冰草良种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生产、精细管理等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提升生产性能和生态价值 [6] 冰草繁育技术标准 - 公司编制《冰草种子扩繁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提供系统性作业流程 [7] - 标准涵盖地块选择、播种时间(春秋为主)、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30-50cm)、播种量(15-22.5kg/hm²)等关键技术参数 [7] 种源繁育基地与产量 - 公司在乌拉特中旗建立9000亩蒙农1号蒙古冰草原种田 [9] - 在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地建立冰草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超1625吨 [12] 技术创新与项目成果 - 公司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使冰草生物量提高10%以上 [9] - 建立大数据育种平台,开发基因编辑、诱变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冰草育种中的应用 [9]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1: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
太和水股东内斗 | 创始人二审败诉背后:大学教授为何身陷业绩补偿纠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11:02
公司股权变动 - 股东何文辉拟质押679.48万股(占总股本6%)给新控股股东北京欣欣,其合计持股1196.39万股(占总股本10.56%)[1] - 何文辉此前4.17%股权被司法冻结,目前仅0.39%股权未受限[1] - 北京欣欣作为新实控人持股12%,投票权18%,其中6%投票权对应股权由何文辉委托持有并已质押[13][14] 业绩对赌纠纷 - 2018年3月签署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扣非净利润1.8亿元(较2017年6600万元翻倍),三年累计8亿元,现金流2018-2020年分别不低于5000/6000/7000万元[3] - 实际2018年扣非净利润8401.98万元,现金流1435.47万元,未达标[7] - 2019年7月秘密签署第二份补偿协议,仅针对2018年业绩,约定上市后6个月内支付补偿(未披露)[7][8] - 终审判决何文辉需支付华翀基金现金补偿6586万元及违约金1289万元,累计近8000万元[1][10] 协议争议焦点 - 何文辉称签署对赌协议因华翀基金承诺每年带来3-5亿元营收,但未兑现[3][4] - 一审法院认定2019年协议违反公序良俗无效,二审改判有效,认为协议不涉及公司控制权或市值挂钩[10][11] - 何文辉质疑协议签署时间被篡改为2019年7月(实际为2019年4月),但笔迹鉴定未支持其主张[9] 公司经营与上市影响 - 太和水2021年2月9日上市,2023年因财务指标不达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12] - 华翀基金指责公司上市后业绩下滑、股价低迷、信披违规,导致投资者损失[12] - 保荐机构在2019年访谈华翀基金时未发现补偿协议,直至2023年股权冻结才知晓[7] 股东关系动态 - 华翀基金称纠纷源于何文辉失信违约,包括否认签名、选择性披露判决[12] - 北京欣欣要求质押6%股权或为确保何文辉履约,防止委托表决权被拍卖[14]
沉水植物为什么被称为生态工程师?我们做了个试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1:41
沉水植物的生态功能 - 河西走廊沉水植物共有25种,具有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重价值 [1] - 沉水植物可以吸收吸附污染物,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对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治理有不可替代作用 [1] - 沉水植物能消解污染物,其根际区域形成的微环境促进微生物代谢,有助于氨氮去除 [1][2] 沉水植物的生态作用机制 - 沉水植物能抑制藻类生长,在光能和营养竞争中占优势时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2] - 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增强自净功能 [2] - 沉水植物根系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间接降低藻类生物量 [2] 沉水植物的应用研究 - 甘肃省张掖市开展人工湿地沉水植物水质净化试验,分析5种污染物动态变化趋势 [2][3] - 多种沉水植物组合使用污染物去除率更高,如穿叶眼子菜+轮藻组合效果较佳 [3] - 单一植物中篦齿眼子菜、菹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突出 [3] 沉水植物的工程应用建议 - 人工湿地工程可优先选择本地适应性强植物如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进行组合种植 [4] - 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组合可发挥各自优势,如挺水植物对有机物去除率高,沉水植物对氨氮去除率高 [4] - 沉水植物可作为生态工程师用于水体修复工程,稳定浅水湖泊生态系统 [4] 沉水植物的景观价值 - 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篦齿眼子菜具有观赏性,能营造绿意盎然的水下景观 [2][5] - 沉水植物群生特点可增强水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5]
蒙草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内蒙古日报· 2025-06-16 12:46
公司荣誉与定位 - 公司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 标志着企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道路上树立新标杆 [1] - 公司坚持党建引领、深耕生态科技、勇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 党建与企业文化 - 公司拥有179名党员 下设9个党支部 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企业文化核心 [3] - 创新打造"党建+文明创建"融合机制 年均开展学习教育60余场 培育特色党建文化 [3] - 选树"草业新质生产力先锋队"等先进典型 激发全员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3] 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为全球草种业创新排名第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竞争力为"乡土种源体系"和"数字技术导航" [3]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300余项 建成全球领先的乡土草种原种库、基因库 保存种质资源2200种6万余份 土壤样本150万份 [3] - 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构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联合70余家科研院所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3] 数字化生态管理 - 自主研发"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 实现林草资源监测、防火预警等九大业务智能化 [5] - 数字技术应用于西藏、新疆、陕西等生态脆弱区 每年带动全国就业15万人次 [5] 生态修复成果 - 30年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近3200万亩 实施敕勒川草原、大青山边坡等标志性工程 [9] - "走路草坪"等生态产品获联合国"最佳发明奖" 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 社会责任与民生贡献 - 创新"集团+草业基地+贫困户"模式 盘活土地28万亩 带动超2万户农牧民增收 [9] - 在教育扶贫、产业帮扶等领域累计捐助1.1亿元 [9] - 藏草研究院为400多户农牧民提供岗位 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典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