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零售

搜索文档
百果园董事长“爹味”说教消费者,哪来的勇气?
新浪财经· 2025-08-10 10:16
公司定位与消费者争议 - 公司坚持高端定位,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市场,董事长余惠勇明确表示"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3][14] - 核心产品定价显著高于同业,例如北京地区桂味荔枝售价达39.9元/500克,较竞品鲜果汇(16.8元)溢价137%[6][10] - "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舆论反弹,消费者批评其"爹味"说教,认为高价未匹配稳定品质[12][14][15]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消费者普遍反映品质不稳定,"又贵又不好吃"成为高频评价,老顾客指出十年前品质优势已消失[11][12] - 加盟商披露"三无退货"政策调整:2023年起公司仅承担60%退款额,且扣除整单利润导致加盟商亏损[4][21]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问题水果退款投诉持续高位,实际执行与宣传的"无理由退货"承诺存在落差[4][16] 财务表现与股权结构 - 2024年出现近五年首次亏损,税前亏损3.91亿元,较2023年同期盈利3.81亿元逆转[22] - 董事长薪酬同比下降7.38%至101.6万元,反映经营压力[4] - 股权集中度较高,余惠勇直接持股24.17%,其妻徐艳林通过宏愿善果等实体间接控制[23][24] 市场竞争环境 - 超市等替代渠道以"新鲜便宜"形成竞争,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购买渠道[12][15] - 行业出现"水果刺客"现象,消费者对高溢价低品质的容忍度降低[14] - 公司港股主要股东包括中金系机构,合计持有约30.54%的H股[23]
百果园与消费者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8-10 10:10
百果园董事长回应价格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贵,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路径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司强调其长期坚持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商业教育的内涵与表达 - "教育消费者"在商业领域指通过多种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非贬义词 [3] - 高端品牌通常需要通过市场教育让消费者接受高溢价,但表达方式和场景选择至关重要 [3] - 面向公众时"教育消费者"的表述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尤其在消费敏感时期 [3] 水果零售业的特殊性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可多渠道比价 [4] - 若消费者感知不到足够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高价难以被市场接受 [4] - 顾客情绪波动时往往直接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商业模式的复杂性 - 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过于简化,现实中存在大量中间形态 [4] - 许多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是通过价格与服务维持交易 [4] - 市场竞争核心仍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 [4] 价格溢价的支撑要素 - 当定价高于心理预期时,企业需用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可量化要素说服消费者 [4] - 只有消费者认可这些差异,溢价才具备长期生命力 [5]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过程,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零售业的有效教育方式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 体验与价格若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判断 [5]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5] 市场双向博弈的启示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比单向"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6] - 消费者会在每次购买中自然判断价格是否匹配价值 [6] - 市场最终筛选出能传递价值且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最真实的商业教育 [6]
网友称“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回应要教育消费者成熟
搜狐财经· 2025-08-10 09:59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坚持高品质路线 不迎合低价诉求 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1] - 水果品质差异巨大 外观相似产品价格差可达四五倍 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1] - 拥有数千万会员基础 会员认可公司价值体系[1] - 将商业行为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类 公司选择后者[1]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2] - 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为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利亏损[2] - 零售门店数量净减少966家 截至2024年底仅剩5127家[3] - 加盟店数量从6081家减至5116家 平均每日关店近5家[3] 市场反应与竞争压力 - 高价策略遭社交媒体吐槽 被指"月薪2万吃不起"[2] - 消费者转向"平替"消费观 更注重质价比与价格敏感度[2] - 定价为其他渠道1.2倍 在中高端市场竞争中面临压力[2] - 被质疑价格升高同时质量下降[2] 经营模式与挑战 - 利润主要来源于向加盟商售卖水果及收取特许使用费和管理费[3] - 该模式导致加盟商盈利压力较大[3] - 公司尝试调整产品结构 增加高性价比产品供给 但效果不明显[3] - 需平衡品质与价格 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以优化经营策略[3] 市场表现与事件影响 - 2023年1月成功挂牌港交所[2] - 暑期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带动话题量过亿 荔枝品类销售超7700万元[3] - 股价曾一度上涨超过20% 但后续震荡下行[3]
百果园董事长谈水果贵:不会迎合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成熟
搜狐财经· 2025-08-10 09:0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持高品质水果定位 不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追求 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其无知 [1] - 公司认为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是价格较高的核心原因 不同品质水果价差可达四五倍 [1] - 公司拥有数千万会员群体 这些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主张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3] - 2024年毛利为7.64亿元 同比下降41.9% [3] - 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 [3] - 公司解释业绩下滑源于行业竞争加剧 消费者需求变化及自身经营周期调整 [3] 运营数据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数量为5127家 同比净减少966家 [3] - 2023年1月公司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3] 市场反应 - 暑期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带动公司荔枝品类销售金额超7700万元 相关话题量过亿 [3] - 7月7日公司股价单日涨幅达13.73% 盘中一度涨超20% [3] - 截至8月8日收盘价报1.75港元/股 总市值26.94亿港元 [3] - 公司回应"水果贵"的相关话题在8月9日登上网络热搜第一 [1]
百果园董事长“爹味”说教消费者,哪来的勇气?
新浪财经· 2025-08-10 08:58
核心观点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强调公司坚持高品质路线,不迎合消费者,并称公司在"教育消费者成熟"[1][8] - 消费者对百果园的高价格和"教育消费者"言论表示不满,认为水果品质不稳定且价格过高[1][3][6][8][9] - 百果园的"三无退货"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加盟商和消费者均反映退款困难[1][10][11][13] - 公司2024年出现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税前亏损达3.91亿元[14] 价格对比 - 百果园北京门店桂味荔枝价格为每500克39.9元,外卖平台显示价格为61.5元[1][3] - 竞争对手鲜果汇同品种荔枝价格为每500克16.8元,切果季为38元[6] - 工作人员解释高价源于品质检测和更好口感[1][6] 消费者反馈 - 多位消费者抱怨"又贵又不好吃",常买到不新鲜水果[1][6] - 老顾客反映十年前品质好,现在品质不稳定[6] - 消费者质疑"教育消费者"说法,认为属于"爹味"言论[1][8][9] 公司经营状况 - 2023年营收增速降至0.69%,净利润增速降至11.88%[14] - 2024年税前亏损3.91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14] - 董事长余惠勇2023年薪酬109.7万元,2024年降至101.6万元,降幅7.38%[2] 股权结构 - 最大股东余惠勇持股24.1704%[16] - 主要股东包括宏愿善果(8.63%)、恒义利投资(8.03%)、中金公司(10.23%)等[15] - 宏愿善果和恒义利投资的最大股东为余惠勇妻子徐艳林[16]
百果园水果太贵?董事长:在教育消费者
搜狐财经· 2025-08-10 08:32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坚持高品质水果定位 不会为迎合市场降低品质 [2][4] - 不同品质水果价格差异可达4-5倍 高端水果供不应求是定价高的原因 [4] - 公司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短期利益 [4][5] - 未来将继续优化成本但绝不降低品质标准 [5] 经营业绩 - 2024年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 毛利7.64亿元同比下降41.9% [6] - 2024年税前亏损3.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 [6] - 业绩下滑主因行业竞争加剧 消费者需求变化及经营周期调整 [6]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5127家 同比净减少966家 [6] 资本市场表现 - 8月8日股价报1.75港元/股 单日上涨6.06% 总市值26.94亿港元 [6] - 7月7日因《长安的荔枝》热播单日涨幅达13.73% 后续股价回落 [6] - 公司于2023年1月完成港交所挂牌上市 [6]
“月薪2万都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回应:不会迎合消费者,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搜狐财经· 2025-08-10 07: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明确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坚持高品质战略[5] - 董事长强调商业有两种路径: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公司选择后者[5] - 公司认为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是价格高的核心原因,不同品质水果价差可达4-5倍[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首次出现净亏损3.91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11] - 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1%和66.06%[11] - 公司当前市盈率为亏损状态,总市值26.94亿港元(每股1.75港元)[12] 运营数据 - 全国门店数量从6081家缩减至5116家,2024年净减少966家(日均关店近5家)[11] - 公司拥有超8000万注册会员,覆盖190个城市[11] - 此前提出十年目标:营收破千亿、门店超万家,但当前门店数量不增反减[11] 消费者反馈 - 社交媒体集中反映"水果刺客"现象,典型案例包括:5个苹果8个橘子110元、10个橘子170元、蜂糖李80元/斤[3] - 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涨幅远超品质提升,形成"月薪2万吃不起"的舆论标签[1][3]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01年,业务涵盖水果全产业链:种植支持、物流仓储、零售终端等[7] - 创始人余惠勇为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专业背景,强调产品专业认知[5][7]
百果园水果太贵?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搜狐财经· 2025-08-10 07: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坚持高品质水果定位 不会为迎合市场牺牲品质 [1][3] - 不同品质水果价格差异可达四五倍 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导致价格较高 [3] - 公司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短期利益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5] - 2024年毛利7.64亿元 同比下降41.9% [5] - 2024年税前亏损3.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 [5] 经营状况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数量5127家 同比净减少966家 [5] - 面临水果零售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双重挑战 [5] 市场反应 - 8月8日收盘价1.75港元/股 单日上涨6.06% [5] - 总市值26.94亿港元 较前期高点明显回落 [5] - 暑期热播剧带动"百果园荔枝"话题 7月7日股价单日上涨13.73% [5] 公司背景 - 公司创办于2001年 2023年1月港交所挂牌上市 [5]
“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水果太贵:不会迎合消费者;网友: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
搜狐财经· 2025-08-10 06:5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持高端品质路线,明确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认为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且价格差异可达4-5倍[1] - 公司采取消费者教育策略,强调通过提升消费者认知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经营,目标让消费者基于品质而非价格做选择[1] - 公司承认存在价格优化空间,但排除通过降低品质来实现降价的可能[1] 市场反应与争议 - 消费者普遍反映价格过高,存在"月薪2万吃不起"等吐槽,质疑价格与品质匹配度[4] - 部分消费者反感公司的教育消费者论调,认为存在"赚我钱还想教育我"的矛盾[6] - 具体案例显示高价单品现象,如四个进口樱桃李售价达51元[10]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出现3.91亿元税前亏损,为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8] - 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负增长,同比降幅分别达11%和66.06%[8] - 门店扩张计划受阻,2024年净减少966家至5127家,加盟店数量从6081家缩减至5116家,相当于日均关闭近5家[10] 市场动态与股价 - 暑期热播剧带动荔枝品类销售超7700万元,相关话题量过亿,曾刺激股价单日涨幅达13.7%[10] - 当前股价1.75港元,总市值26.94亿港元,较剧播期间高点呈现震荡下行趋势[10] - 公司曾提出十年千亿营收和万家门店目标,但实际发展未达预期[10]
热搜第一!月薪2万元吃不起水果?百果园董事长回应:不会迎合消费者
搜狐财经· 2025-08-10 04:55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持高端品质路线 不通过降低品质换取低价 强调教育消费者认知水果品质差异而非迎合低价需求 [6] - 公司定位为大型连锁企业 业务覆盖水果全产业链包括采购 种植支持 物流仓储 品牌运营等环节 [6]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 毛利7.64亿元同比下降41.9% [6] - 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较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出现大幅下滑 [6] 运营状况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数量为5127家 同比净减少966家显示门店规模收缩 [6] - 公司拥有数千万会员群体 认为存在认可其高品质价值的稳定客户基础 [3] 市场反馈 - 社交媒体存在对产品定价的负面评价 消费者普遍反映"太贵"和"月薪2万吃不起" [3] - 董事长公开回应高价原因 强调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且不同品质价差可达四五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