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vivo CAR - T细胞疗法

搜索文档
张锋进军 in vivo CAR-T,临床前数据优异,即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利用LNP-mRNA治疗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9-29 04:05
结果显示,在人源化小鼠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经过 AERA-109 治疗后, 血液和组织中的 B 细胞被 深度耗竭。Aera 公司计划在 2026 年年中推进 AERA-109 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AERA-109 利用专有的 靶向脂质纳米颗粒 (tLNP) 递送平台和 CAR-T 技术,直接在体内靶向重编程 CD8 + T 细胞,为严重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疗法,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9 月 24 日,在 第十届 CAR-TCR 峰会上, Aera Therapeutics 展示了其候选疗法 AERA-109 的临床前数据,这是一款 in vivo CAR-T 细胞疗法 ,旨在治疗多种 B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 。 Aera Therapeutics 由 CRISPR 基因编辑先驱 张锋 教授等人创立,该公司于 2023 年宣布完成 1.93 亿美 元融资并正式亮相 。 创始团队还包括 RNAi 疗法巨 头 Alnylam 公司前高管 Akin Akinc 和前创始 CEO John Maraganore 。 ...
世界首次!登上NEJM:中国学者开发in vivo CAR-T细胞疗法,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9-18 04: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1 年 8 月,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Georg Schett 教授团队 研究人员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发表论文 【1】 ,首次使用 CAR-T 细胞疗法 来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帮助患者得到了快速且持久缓解。 此后,研究人员利用 CAR-T 细胞疗法成功治疗了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然而,传统的 CAR-T 细胞疗法流程复杂、成本高昂,且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化疗清髓预 处理,这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 2025 年 9 月 17 日,在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发表了题为: In Vivo CD19 CAR T-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论文 【2】 。 这是 全球首次基于 mRNA-LNP 的 in vivo CAR-T 细胞疗法进行的人体临床研究 ,研究团队利用 脂质纳米颗粒 (LNP) 将 CD19 CAR mRNA 直接递送至 CD8 + T 细胞,从而在体内原位生成具有功能活性的 CAR-T 细胞。 该论文展示了对 5 例难治性 系 ...
登上《柳叶刀》:华中科技大学梅恒团队利用in vivo CAR-T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生物世界· 2025-07-05 08:28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突破 -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2] - 当前自体CAR-T技术存在制造流程复杂、存储运输要求高、等待时间长、成本高昂等限制[3] - 体内CAR-T疗法通过直接递送CAR转基因至内源性T细胞,省去体外制造步骤,更接近现货型产品[3] 体内CAR-T技术的临床进展 -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首个多发性骨髓瘤体内CAR-T临床试验数据[4] - 研究使用ESO-T01慢病毒载体治疗4名患者,均显示出治疗效果[4][6] - 该研究标志体内细胞疗法从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转化期[4] ESO-T01的技术特点 - ESO-T01是靶向BCMA的慢病毒载体,由EsoBiotec和普瑞金合作开发[6] - 载体经过工程化改造,过表达CD47蛋白和抗TCR纳米抗体,敲除MHC-I基因[6] - CAR结构包含T细胞特异性启动子、抗BCMA重链可变区、CD8铰链区等组件[6] 临床试验设计与结果 - 4名复发难治患者接受2.0×10^8转导单位剂量治疗[9][10] - 所有患者出现急性炎症反应,3名患者出现3级CRS,1名为1级CRS[11] - 患者1和2达到严格完全缓解,患者3和4获得部分缓解[13] - CAR-T细胞在第4-8天首次检测到,10-17天达到峰值[14] 安全性与耐受性表现 - 观察到3-4级血液学毒性,但多数在随访期间恢复[13] - 患者4出现1级ICANS,通过糖皮质激素控制[12] - 慢病毒滴度在48小时内降至检测不到水平[13] - 剂量显著低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的7.5×10^9转导单位/千克[18]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这是首个多发性骨髓瘤体内CAR-T治疗病例系列研究[18] - 数据为未来体内CAR-T疗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19] - 治疗效果与已上市的BCMA CAR-T疗法相当[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