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软镜技术

搜索文档
强国有“镜”!3D软镜破局,国产内镜从封锁到领跑
思宇MedTech· 2025-09-30 05:03
技术积累 : 国产内镜从最初的电子内镜起步, 从 SD、HD、FHD, 逐步跨入 4K时代,并在光学结构、图像处理芯 片、色彩还原算法等领域取得突破。 完整的供应链: 光源、图像处理芯片、镜体材料等核心模块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供应链成本显著下降,使得高阶技术具 备了商业化的可行性。 临床呼声高涨 : 早癌筛查、术中定位、复杂腔道治疗,对医生的空间判断和微小病灶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二维影像 的局限日益凸显, 3D空间视觉成为刚需。 政策与资金助力 :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政策支持、研发资 金、市场空间相继释放,进一步鼓舞了国产 医疗器械企业 的创新意愿。 二、 技术攻坚:一场 勇气与智慧的 较量 从二维到 3D,看似是"多一个维度",实则是一场跨光学、电子、算法、材料的综合技术攻坚战——每一个细节的突 破,都决定着3D软镜能否真正落地临床。 在全球高端医疗器械版图中,内镜是一块极难啃动的 "硬骨头"。 过去三十多年,奥林巴斯、富士、宾得三巨头牢牢掌控着软镜领域的核心话语权。光源、成像芯片、镜体材料、图像算 法 ——这些关键环节几乎都被日系品牌垄断。 一、 国产突 ...
3D软镜来了!国产首款全面解读
思宇MedTech· 2025-09-23 10:3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医学检查手段从平面影像向三维重建模型发展 立体化是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如X光片到CT三维重建、三维超声和3D MRI等[2] - 三维人体结构能释放被平面折叠的信息 提供隐匿在器官重叠影像中的病灶细节 帮助医生更详尽了解病况[2] - 对于内镜诊疗等实时查体手段 3D成像有更大赋能效果 因视野内位置关系直接影响医生检查和手术操作[2] - 实时成像3D化比影像3D重建更困难 2D画面为人体探查套上视觉枷锁[2] 传统内镜临床局限性 - 电子软镜成像质量和图像增强已趋成熟 4K超高清系统成为头部品牌王牌产品 但超高分辨率图像未能突破2D平面束缚[3] - 二维图像存在临床缺陷 扁平细微病变在黏膜上难以识别 存在漏诊可能[3] - 二维图像很难提供内部结构纵深信息 医生难以精准判断器械尖端与组织层面距离[3] - 剥离病灶时剥离过浅可能导致病灶残留 剥离过深易引发穿孔大出血[3] - 二维成像局限源于平面对真实三维世界信息的降维压缩 突破平面桎梏引入深度感知是提升内镜诊疗能力关键进化方向[4] 3D软镜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 - 3D软镜出现是对内镜诊疗逻辑的重构 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提升 因需在直径仅几毫米可弯曲镜身内集成两套成像链路[6] - 3D视野下早癌细微隆起和轻度凹陷摆脱平面遮挡 立体形态直接呈现 医生无需通过光影变化猜深度[7] - 黏膜表面血管异常增生和腺管结构扭曲在景深衬托下对比度显著增强 平坦型病变检出率大幅提升[7] - 3D视野能清晰显示病灶与镜身空间距离和角度 实现一镜到位 减少无效操作和黏膜损伤风险[7] - 3D图像直观呈现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层次关系 立体凸显血管走向 医生可清晰判断器械与肌层安全距离[7] - 3D内镜从根本上减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7] 公司技术创新与产品特点 - 澳华内镜推出国内首款3D超高清软镜系统AQ-400 是我国高端内镜装备自主研发里程碑[6] - 镜身前端搭载两套独立高分辨率高灵镜头模组与图像传感器 模拟人眼双视角[9] - 通过图像处理引擎和增强算法对双路图像进行精准匹配校正和深度信息计算 调整视差呈现高还原3D图像[9] - 延续4K超高清画质搭配3D画面 提供清晰锐利无重影立体视野 组织结构血管走向器械尖端位置关系纤毫毕现[11] - 在光学染色方面兼容高光谱染色技术 在原有4种固定染色模式基础上增加更多波段[12] - 医生可针对不同组织结构选择不同模式 使病变组织得到显著区分[12] 行业竞争与国产替代进展 - 3D软镜市场长期处于空白状态[6] - 国产医疗设备正从追赶到引领核心技术攻关[14] - 面对3D内镜在微型化图像同步实时处理等难题 研发团队历经数年攻坚取得系列突破[14] - 国内首款3D电子软镜问世推动国产替代进度再往前一步[14] - 为平面视界医学探索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开启腔内精准诊疗立体新纪元[14] - 国产自主研发3D软镜可能引领中国内镜诊疗迈向更准更稳更安全新时代[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