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体认同
icon
搜索文档
玩梗出圈的“苏超”,为何能扛起刺激消费的大旗?
虎嗅· 2025-08-13 09:58
苏超赛事背景与定位 - 江苏省共同打造"苏超"作为省级业余足球联赛IP 旨在通过赛事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1] - 赛事注册选手516人 其中65%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业余爱好者 突出草根性和大众参与性[5] - 江苏省在6月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明确要求发挥足球联赛撬动作用 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1] 传播机制与社会文化效应 - 赛事通过"城市梗"(如徐州宿迁"楚汉争霸"、南京无锡"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激活地域身份认同 形成社交媒体传播热点[2] - 官方账号全情参与造梗(如南京"比赛第一 友谊第十四")引发十三城"梗文化大战" 构建全民共享情境空间[4][5] - 短视频平台形成媒介奇观 通过情绪张力与视觉刺激点燃公众讨论热情 实现破圈传播[4] 消费带动成效 - 端午小长假期间带动江苏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 实现旅游消费总额46.93亿元[7] - 十三城推出消费优惠组合:常州提供景区免票 南京推出"住宿+购物+观赛"套餐[7] - 省级层面系统联动:文旅厅组织1800余项活动及1300余项惠民措施 商务厅打造50个夜间消费集聚区[8] 行业模式对比与扩展 - 贵州"村超"2023年开赛以来网络浏览量突破1000亿次 2023-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707.03万人次 旅游收入192亿元[8][9] - 村超模式已扩展至云南/广东/四川/湖南等多省签署全国赛协议 苏超模式引发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跟进举办城市联赛[9] - 成功案例均立足本地特色(如黔东南民俗/江苏城市文化) 需避免简单模仿而注重本地化移植与创新[9] 消费趋势演变 - 消费触发点呈现体验化/情绪化特征 消费者愿为参与感/认同感付费(如簪花/英歌舞/游神等民俗活动)[11] - 文旅需求向深度化发展 从"走马观花"转向沉浸式体验 同时"近域微度假"成为新趋势[11] - 地方政府从宣传思维转向运营思维 注重构建"情绪场"实现从流量到消费的转化链条[10][12] 核心成功要素 - 需击中情感痒点或精神需求 通过社媒催化完成"情绪共鸣-消费行动"转化[12] - 具备文化洞察力/情绪设计力/媒介运用力的主体更易在消费场景构建中占据主动权[13] - 轻体量/强参与/高传播的运营模式能有效衔接文旅与商业实现经济转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