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进化论
icon
搜索文档
从生命之树到生命之珊瑚:达尔文的选择和AI时代的回响
第一财经· 2025-09-12 02:48
达尔文珊瑚隐喻的提出与演变 - 达尔文在1837-1838年私人笔记本中首次提出"生命之珊瑚"概念 绘制珊瑚草图作为进化隐喻 指出分支基部已死亡的特征[8] - 1842年出版首部科研专著《珊瑚礁的结构与分布》 提出珊瑚形成"沉降理论" 揭示生物活动与地质运动协同作用[2][4][5] - 1859年《物种起源》放弃珊瑚隐喻改用树状图 因树状图更直观且符合当时认知条件[5][9] 珊瑚隐喻的核心科学价值 - 体现群体协作进化意义:珊瑚虫通过钙化外壳构建群体 死亡个体成为新珊瑚基石 亿万个体的接力形成千里礁体 突破个体选择理论局限[10] - 展现历史连续性:珊瑚礁表层是活珊瑚虫 中层是数百年前遗骸 底层形成于数百万年前 记录不同时期生命痕迹[10] - 揭示生态共生复杂性:珊瑚与虫黄藻形成微型生态循环 珊瑚提供居所和二氧化碳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供能 支撑整个生态系统[11] 当代生物学对珊瑚隐喻的再发现 - 1993年古尔德通过二叠纪大灭绝案例指出进化非线性进步 幸存珊瑚仅因扛过灾变而非更先进[6] - 2005年布雷德坎普基于达尔文草图提出珊瑚结构才是进化论初始框架 其分支生长更贴合实际演化过程[7] - 珊瑚隐喻提供超越树状图的进化图景:生命演化是群体协作 历史沉淀与生态共生共同作用的结果[11] AI领域的珊瑚式进化应用 - 深度学习训练过程类似珊瑚礁构建:神经网络每层神经元如珊瑚虫群体 通过调整权重参数形成特征提取层 深层网络迭代训练如珊瑚层层堆积[12] - 多智能体系统展现协作智慧:如AlphaGo Zero通过自我对弈提升棋力 实现时间维度上的群体智能[13] - 模型融合技术体现共生关系:迁移学习中预训练模型提供基础参数 下游任务微调反哺基础模型 联邦学习实现多节点协同训练[13] AI与进化论的双向赋能 - AI模拟为进化假说提供实验场:通过神经细胞自动机模拟生物生存与突变 数小时完成数万年进化模拟 验证群体选择优先假说[16] - 深度学习工具分析基因复杂性:如DeepCoil识别珊瑚与藻类基因交换模式 揭示水平基因转移在共生进化中的作用[16] - 涌现智能推动进化范式转变:AI进化表明智能提升是对环境适应而非线性升级 呼应"进化无终极目标"观点[17]
舒德干院士:AI时代,知识积累仍然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 2025-08-18 02:59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趋势 -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赋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驱动力 [2] - "AI+教育"已成为明确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古生物学等专业领域实现技术应用 [2][4] - 人工智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化石快速鉴定和分类 未来将深入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重建领域 [2][4][11] 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 交叉人才培养需同时掌握AI技术原理和生物学/古生物学专业知识 [11] - 青少年应加强AI相关知识学习 以便将来应用到各个领域研究中 [2][4][21] - 科学想象力和知识积累同等重要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积累是AI技术分析的基础 [15][21] 古生物学专业发展现状 - 古生物学属于大众认知中的冷门专业 但能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3][4] - 该领域研究既具有实用价值 也能满足人类对祖先起源的认知需求 [22] - 专业冷热并非绝对 通过优秀成果可使冷门专业获得关注度 [2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 理性质疑精神是创新基础 中小学教育应鼓励表达和理性质疑 [5][9][10] - 好奇心培养至关重要 能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7][8] - 科学想象力与知识积累相结合 能达成重大学术突破 [15][17][20] 科研方法论 - 科研需要仰望星空(定向)与脚踏实地(实践)相结合 [21] - 灵感来自积累 包括书本间接知识和实践认知 [14][21] - 跨学科研究需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性 如化石鉴定准确和数据库真实有效 [12]
Cell:超越达尔文进化论,为拉马克“平反”,我国学者发现“获得性遗传”直接证据
生物世界· 2025-05-23 07:57
进化理论突破 - 研究首次证实水稻可通过DNA甲基化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稳定遗传耐寒性状,为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直接证据[2][3] - 发现超越传统达尔文进化论框架,证明环境压力可不依赖DNA突变直接诱导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3][11] - 表观遗传机制显示寒冷抑制甲基转移酶MET1b导致ACT1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使冷响应因子Dof1结合效率提高3倍[7]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团队通过连续五代低温胁迫筛选,发现水稻仅用三代即获得稳定耐寒性,速度远超自然选择[6] - 基因组测序确认耐寒性非DNA序列变异所致,ACT1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是关键表观遗传标记[7] - 全国131个品种分析显示东北水稻ACT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华南品种,证实环境选择压力[8] 分子机制解析 - ACT1基因编码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通过稳定细胞膜提升抗寒能力[7] - 人工调控ACT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可双向改变水稻耐寒表型,首次建立表观遗传修饰与性状的因果关系[7] - 低甲基化ACT1表观等位基因增强水稻对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12] 农业应用价值 - 创建"逆境驯化-表型筛选-突变鉴定-精准编辑"的作物定向抗逆育种新思路[11] - 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作物抗寒品种选育[11] - 研究历时4年发现现象,后续投入更长时间验证稳定性,显示严谨的科学态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