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回报

搜索文档
腾讯、京东出局,为什么星巴克中国要卖给他们
36氪· 2025-09-11 12:38
交易进展 -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已进入最后一轮谈判阶段 最终候选方包括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和春华资本 交易结果将在10月底前敲定[1] - 腾讯、京东等产业投资基金未进入最终竞购名单 所有决赛圈参与者均为私募基金机构[1] - 星巴克全球计划保留30%股权 出售的70%股份由多个买家分摊 单一买方持股不超过30%[1] 交易结构设计 - 通过保留重要少数股权维持对中国业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例如星巴克全球持有30%股权时仍可保持控制权[1][2] - 股权配置为未来市场复苏时实施股权回购预留灵活性 可重新全面收拢中国业务[2] - 私募基金机构更注重财务回报 对控股需求较弱 符合星巴克保持独立运营风格的需求[2] 战略考量 - 避免引入产业投资基金可能引发的"站队"风险 防止影响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意愿[2] - 腾讯同时投资竞争对手Tims天好中国可能带来利益冲突 Tims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7.14% 净亏损1.35亿元[2] - 中国市场数字化程度极高 由几大互联网平台主导 需要保持与多方平台合作的可能性[2] 可参考案例 - 麦当劳2017年以20.8亿美元出售80%中国业务 中信、凯雷和麦当劳全球分别持有52%、28%和20%股权[3] - 麦当劳中国引入本土资本后发展提速 2023年新开1000家店 成功实现低线市场下沉[3] - 凯雷2023年以18亿美元回售28%麦当劳中国股权 净收益约12亿美元 实现约6.7倍投资回报[3] 投资机构背景 - 凯雷集团具有成功操作麦当劳中国交易的经验 此次再次出现在最终候选名单中[3] - 春华资本2016年联合蚂蚁集团投资百胜中国4.6亿美元 后者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 该项目IRR约28%[4] - 春华资本2020年以16亿美元私有化百胜中国外卖业务"宅急送" 18个月后以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团和KKR 实现1.7倍回报[4] 预期协同效应 - 引入私募资本有望帮助星巴克更敏捷应对市场变迁 更坚决推进下沉与数字化[5] - 通过本土团队主导能更贴近理解新一代消费者需求 提升品牌活力与盈利水平[3][5] - 参考麦当劳成功案例 通过门店焕新、强化咖啡业务和推出本土化产品系列实现增长[3]
天津发展(00882)附属力生制药拟出资1.74亿元参与设立基金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11:43
基金设立与出资结构 - 力生制药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1.74亿元(约港币1.9亿元),占基金认缴出资总额5亿元人民币(约港币5.47亿元)的34.75% [1] - 其他出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泰达私募、共青城建兴、泰达国际、国资母基金及战新基金 [1] - 基金投资决策需经投资委员会批准,且须建信股权与泰达私募双方同意 [2] 投资策略与领域 - 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大健康及生物技术领域未上市公司股权或可转股债券,以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 [1] - 具体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器械(IVD)、医疗服务、CXO、制药设备耗材、生命科学仪器、医疗科技(含AI及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生物农业、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 [1] - 基金管理人建设银行集团及泰达私募将依托上下游资源优势提供投资机会与运营管理支持 [2] 战略价值与协同效应 - 通过基金投资分散风险,成本仅限于认缴出资额,无需承担额外开支及债务 [2] - 借助基金管理人专业网络获取有限合伙人独自难以接触的投资机会 [2] - 有助于公司深入了解医药行业最新发展,发掘战略合作伙伴并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3] 财务与运营影响 - 力生制药以自有资源出资,不影响集团正常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 [3] - 投资预期提供超越固定收益的潜在回报,优化业务结构并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3] - 长期有利于资本回报改善和股东利益保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