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交易

搜索文档
以订单交易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期货日报网· 2025-08-18 03:02
核心观点 - 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达16万吨创行业新纪录 体现平台高效组织能力和现货流通促进作用[2][3] - 平台通过订单交易模式破解农产品卖货难痛点 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全产业链优化 获国家政策支持[7][8] - 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构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 提供仓单质押融资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10] - 平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构建全产业链闭环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11][12] 交收规模与效率 - 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突破16万吨 覆盖金乡/杞县/中牟/邳州/兰陵等主产区 涉及80多家交收仓库和200多家客户[3] - 金乡县拥有全国最大大蒜加工集群 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占全国总量70%以上 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全国领先[4] - 平台设立100多个交收仓库遍布主产区 与商贸物流/冷链仓储企业合作设立交收专区 提供充足冷库保障[6] - 质检环节委托第三方机构严格执行 检测量和交收量均刷新行业纪录 复检过程确保公正性[5] 订单交易模式创新 - 订单交易支持产业客户按需发布采购销售订单 交易商自主摘挂牌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电子订单[7] - 模式支持订单存续期内流转和灵活交收选择(提前/协商/到期履约) 保障交易规范性和经营自主权[7] - 平台形成价格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与仓储加工企业联动提供冷库服务和标准化交收流程[7] - 商务部政策鼓励订单交易模式创新 通过"以销定产"增强企业经营稳定性 解决资源错配问题[8] 平台功能与用户案例 - 华夏国际App设立大蒜/蒜片/辣椒等10个专区 提供商品公告和现货参考价 支持手机线上交易[8] - 金乡正道蒜业通过平台销售310吨大蒜 90%内销产品通过平台销售 实现便捷交易和风险规避[4][9] - 贸易商通过平台提前采购400吨大蒜保障出口订单 实现货源和价格稳定[9] - 仓单质押融资获金融机构认可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管控质押物数量质量 解决估值难变现难问题[10] 生态价值与战略规划 - 平台响应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政策 构建种植/加工/储运/销售全产业链转化闭环[11][12] - 通过订单农业引导生态农业生产 推行标准化种植保障源头品质和生态系统健康[12] - 实践深度贯彻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本[12]
【大宗周刊】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以订单交易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期货日报· 2025-08-16 23:54
交易规模与行业纪录 - 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突破16万吨 刷新行业纪录 [1][2] - 交收覆盖金乡 杞县 中牟 邳州 兰陵等主产区 涉及80多家交收仓库和200多家客户 [2] - 金乡县大蒜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 占全国大蒜加工总量70%以上 [3] 平台运营与技术创新 - 通过华夏国际App实现线上交易 正道蒜业有限公司单次卖出310吨大蒜 [3] - 平台采用第三方质量检测机制 检测量和交收量均刷新行业纪录 [4] - 设立100多个交收仓库 与商贸物流 冷链仓储企业合作设立交收专区 [5] 订单交易模式创新 - 订单交易支持采购销售订单发布 订单流转和灵活交收模式(提前交收 协商交收 到期履约) [7][8] - 平台形成价格发现机制 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破解农产品卖货难痛点 [7] - 2024年大蒜交易订单上市以来 平台成为种植企业与终端市场的高效流通桥梁 [6] 金融与产业链支持 - 仓单质押融资获金融机构认可 企业可凭平台认证仓单获得低息贷款 [10] - 贸易商通过平台提前采购 例如2024年12月为外贸订单在5月提前采购400吨大蒜 [9] - 平台构建种植 加工 储运 销售全产业链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13] 政策支持与战略发展 - 商务部鼓励商品现货交易场所开展订单交易等创新模式 [8] - 交易中心响应国家"生态+"战略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12] - 下一步将以订单农业引导生态农业生产 推行标准化种植方式 [13]
支持产能预售与订单交易等交易模式创新
期货日报网· 2025-08-04 00:58
政策突破与制度创新 -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于7月23日审议通过 9月1日正式施行 鼓励自贸试验区内鲜切花、茶叶、咖啡等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依法开展产能预售和订单交易等创新交易模式 [2] - 条例共七章 第三章明确促进投资开放和贸易便利 是对商务部4月印发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积极响应 该方案首次将鼓励商品现货交易场所开展产能预售和订单交易列为重点任务 [2] - 此次政策被专家视为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 有助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 提升服务实体产业功能 助推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 交易模式定义与演变 - 产能预售涵盖产能发售、订单转让及现货交收三个阶段 订单交易特指产能预售体系中买方通过平台转让订单所有权以实现流转和流动性增强的环节 二者均属于中远期交易 [4] - 国务院2011年38号文和2012年37号文曾要求清理整顿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场所 明确现货交易需回归现货本质 导致许多交易场所砍掉中远期业务 如今政策风向转变 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条例均鼓励此类创新 [4] - 产能预售和订单交易是通过交易平台提前签订远期购销协议 锁定未来产量和价格的模式 可让企业提前锁定订单和产能 减少市场波动影响 增强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5] 创新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 此类模式可有效连接生产者、消费者、贸易商及仓储、物流、金融等周边生态 具有线上信用增强、履约保证、信息对称和流通高效的优势 并可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 [5] - 有助于拓展大宗商品市场结构和层次 弥补期货与现货市场间过渡层次缺失的瓶颈 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定价能力和关键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5] - 通过"以销定产"促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 避免盲目生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5] 云南产业基础与优势 - 云南鲜切花产业2024年产量突破206亿枝 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 领先优势已延续二十余年 斗南花卉市场年交易量达141亿枝 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形成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产业引擎 [6] - 茶产业形成综合产值1500亿元体系 茶叶有机认证面积全国首位 昆明建成多个规模化茶叶批发市场 构建从古法传承到智慧种植的完整生态链 [6] - 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占全国98%以上 已构建"线上电子交易+线下集散中心"双轨模式 出口至欧美等29个国家和地区 并吸引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建立专属供应链 加速向精品化、品牌化转型 [6] 实施进展与配套需求 - 云南咖啡交易中心正在积极推动订单交易模式上线 但需规范性文件支撑以保障便利性和流动性 同时严格把控风险 希望云南省商务厅尽快出台指导性文件 [7] - 条例提出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如放宽外籍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允许优秀留学生在自贸试验区就业创业 以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 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7] - 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按规定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 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7] 区域战略定位 - 云南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关键纽带 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和政策赋能 从"地理末梢"跃升为"开放前沿" 自贸试验区以制度突破为核心 以大宗商品市场建设为抓手 [8] - 聚焦跨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高地 有助于云南利用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8]
农林牧渔行业观察:产能预售创新赋能;生猪养殖降本增效
搜狐财经· 2025-08-03 04:33
政策扶持与行业结构优化 - 近期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及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 推动行业结构优化 [1] - 云南自贸区在产能预售 订单交易等创新模式上取得政策突破 为大宗商品市场注入活力 [1] - 生猪养殖领域通过严控产能 强化成本管理 行业竞争格局逐步向高质量发展倾斜 [1] 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创新 - 云南自贸区出台条例支持鲜切花 茶叶 咖啡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产能预售与订单交易 标志着中远期交易模式在制度层面获得突破 [2] - 产能预售模式帮助生产者锁定远期产能与价格 减少市场波动风险 订单交易增强市场流动性 形成多方协同的供应链生态 [2] - 云南鲜切花产业2024年产量达206亿枝 占全国市场份额70% 构建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流通网络 [2] - 咖啡产业通过"线上+线下"双轨交易模式 推动云南咖啡出口至29个国家和地区 吸引星巴克等品牌建立专属供应链 [2] - 期报传媒大宗商学院搭建课程体系 为现货企业转型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速传统贸易向数字化 平台化升级 [2] 生猪养殖行业转型 - 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成本竞争的转变 农业农村部要求严控新增产能 减少二次育肥 引导行业理性发展 [3] - 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 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上限 牧原股份等龙头企业连续两季度调减能繁母猪存栏 [3] - 头部企业养殖成本降至12-12 2元/公斤 较行业平均水平更具竞争优势 [3] - 中小散户生存空间承压 部分养殖户头均亏损达200元 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3] - 规模企业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 智能化养殖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PSY提升至25-32头 生产效率优势放大 [3] - 环保政策趋严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多地明确不再新批建规模化养殖场 推动行业向绿色集约化转型 [3] - 下半年生猪市场或进入"微利平衡"阶段 猪价或围绕14元/公斤的成本线窄幅震荡 产能优化与成本管控能力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