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无
icon
搜索文档
人如何感知虚无?
腾讯研究院· 2025-06-13 05:46
文章核心观点 - 数字"零"的神经表征与感知"缺失"的神经机制存在深刻关联,研究零的神经基础可能为理解意识提供新视角 [1][3][32] - 零在人类文明和个体认知发展中经历了缓慢的接受过程,其抽象性质使其比其他数字更难掌握 [6][10][21] - 大脑中存在专门编码"零"和"缺失"的神经元,这些神经机制可能构成意识体验的基础 [26][42][45] 零的历史发展 - 苏美尔人约5000年前发明占位符系统,使用对角楔形表示数位空缺,这是零的雏形 [6] - 希腊文明排斥零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虚无在逻辑上不允许存在 [10] - 印度哲学天然包容虚无概念,公元7世纪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确立了零的数学规则,公元876年出现最早的空心圆零符号 [13] - 零通过贸易路线传入欧洲,1202年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引入零概念,但遭到宗教反对(零被视为与神意对立)[14] - 15世纪复式记账法的推广使零在欧洲被完全接纳,零的概念为17世纪末微积分创立奠定基础 [14][16] 零的认知发展特征 - 儿童掌握零概念晚于其他数字,学前儿童知道零表示"没有"但认为1是最小数字 [21][24] - 5个月大婴儿能察觉数量变化但无法理解零个物体的概念 [21] - 成人处理零存在认知困难:判断奇偶性更容易出错(零实为偶数),读取零所需时间更长 [24] - 零的抽象性质要求从物理世界转向概念世界,这与"没有人会出门买零条鱼"的观察一致 [21] 零的神经表征机制 - 10年前首次在猴脑中发现"零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对空集(0个点)放电反应最强烈 [26] - 猴脑前部存在梯度放电的零神经元:空集放电最强,1个点微弱放电,2个点更微弱,体现数轴起点特性 [26] - 人类研究中发现对空集放电的神经元与正数点集神经元活动模式不同,表明存在独立的"无"类别 [29] - 脑磁图研究显示大脑对空集和符号零的激活反应相似,表明符号化零能力源于非符号化"无"表征 [31] 缺失感知的神经机制 - 大脑存在专门编码"缺失"的神经元:鸦科动物、猕猴和人类在判断"刺激不存在"时特定神经元被激活 [42] - 感知缺失并非神经活动的空白,而是独特的主动神经编码机制 [44] - 知觉现实监控理论(PRM)和高阶状态空间理论(HOSS)提出大脑存在高阶"事实核查"机制,在感觉区域缺乏可靠活动时主动生成"未感知"信号 [45] - 感知缺失需要反事实推理和元认知能力,要求大脑评估自身感知系统状态 [47] 零与意识的理论关联 - 对零的理解可能依赖于感知缺失的神经机制,掌握零概念可能需要具备感知层面的意识 [51] - 蜜蜂实验显示即使昆虫也展现对零的初步理解,但数字性缺失与感知性缺失的相似性可能是理解意识的关键线索 [54] - 最新意识理论认为零背后的数量表征机制可能是感知虚无的神经基础 [57] - 研究发现视觉中"无"的处理不同于"有",但听觉中寂静与声音的感知特性高度相似,表明感官模态存在差异 [57]
让-保罗·杜波瓦:在最后,命运的虚无将我们啮尽
新浪财经· 2025-06-12 12:44
小说主题与结构 - 小说《每个人》以法裔加拿大人保罗·汉森为主角 通过其跨越大洋的两段人生经历展现分裂与对抗的主题 包括在法国左翼热潮下的成长与家庭分离 以及在加拿大担任公寓管家二十六年后因意外伤人入狱的遭遇 [5][6] - 小说采用现在进行时的回忆录形式 通过主角在牢房中的精神滞留与回忆交织 深入探讨个人与时代价值观的冲突 根源可追溯至1955年法国社会革命前夜的出生背景 [6][8] - 书中反复使用"消化"一词隐喻现代机器化社会对个体的吞噬 从监狱到精英公寓均被描绘为"巨兽" 剥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与尊严 [11][12] 人物塑造与经历 - 主角保罗·汉森出生于法国图卢兹 父亲是丹麦传统牧师 母亲是先锋艺术影院继承者 家庭因1968年五月风暴等社会变革而分裂 父母离婚后父亲前往加拿大传教 [5][6][8] - 保罗成年后追随父亲移居加拿大 目睹父亲从牧师沦为赛马赌徒并离世 自身担任蒙特利尔精英公寓管家二十六年 因服务虔诚与新任业委会主席冲突 最终因故意伤害被判两年监禁 [10][11][12] - 保罗的妻子为印第安原住民 深受自然崇敬与宗教影响 但意外离世 其人际网络与价值观在新世界伦理中逐渐失效 [12][14] 作者背景与创作关联 - 作者让-保罗·杜波瓦曾为法国记者 拥有社会学背景 1980年代以《新观察家》记者身份在北美生活十五年 早期创作基于此经历的散文集 [3] - 杜波瓦将美国形容为"容许有害思想外来物种自由游荡的动物园" 其小说角色均命名保罗 旨在讲述"拒绝权威强加于人"的男性故事 融入自身驻外观察 [17] - 作者2004年小说《一种法兰西生活》同样以保罗为主角 但人物应对生活态度不同 保罗·布利科随遇而安而保罗·汉森积极对抗 两者均反映法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 [19][20][22] 社会与时代背景 - 小说深度关联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 电影业卷入变革 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等影响艺术与思想潮流 导致家庭与价值观分裂 [8] - 加拿大魁北克塞特福德矿城被描绘为工业化掠夺后的破败废墟 技术侵蚀下传统宗教与自然崇敬失效 体现新旧世界交替的虚无感 [10][14][15] - 通过左翼批判视角讽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任总统与社会生态 与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类似 呈现六十余年法国社会碎片化图景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