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OSS)
icon
搜索文档
人如何感知虚无?
腾讯研究院· 2025-06-13 05:46
文章核心观点 - 数字"零"的神经表征与感知"缺失"的神经机制存在深刻关联,研究零的神经基础可能为理解意识提供新视角 [1][3][32] - 零在人类文明和个体认知发展中经历了缓慢的接受过程,其抽象性质使其比其他数字更难掌握 [6][10][21] - 大脑中存在专门编码"零"和"缺失"的神经元,这些神经机制可能构成意识体验的基础 [26][42][45] 零的历史发展 - 苏美尔人约5000年前发明占位符系统,使用对角楔形表示数位空缺,这是零的雏形 [6] - 希腊文明排斥零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虚无在逻辑上不允许存在 [10] - 印度哲学天然包容虚无概念,公元7世纪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确立了零的数学规则,公元876年出现最早的空心圆零符号 [13] - 零通过贸易路线传入欧洲,1202年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引入零概念,但遭到宗教反对(零被视为与神意对立)[14] - 15世纪复式记账法的推广使零在欧洲被完全接纳,零的概念为17世纪末微积分创立奠定基础 [14][16] 零的认知发展特征 - 儿童掌握零概念晚于其他数字,学前儿童知道零表示"没有"但认为1是最小数字 [21][24] - 5个月大婴儿能察觉数量变化但无法理解零个物体的概念 [21] - 成人处理零存在认知困难:判断奇偶性更容易出错(零实为偶数),读取零所需时间更长 [24] - 零的抽象性质要求从物理世界转向概念世界,这与"没有人会出门买零条鱼"的观察一致 [21] 零的神经表征机制 - 10年前首次在猴脑中发现"零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对空集(0个点)放电反应最强烈 [26] - 猴脑前部存在梯度放电的零神经元:空集放电最强,1个点微弱放电,2个点更微弱,体现数轴起点特性 [26] - 人类研究中发现对空集放电的神经元与正数点集神经元活动模式不同,表明存在独立的"无"类别 [29] - 脑磁图研究显示大脑对空集和符号零的激活反应相似,表明符号化零能力源于非符号化"无"表征 [31] 缺失感知的神经机制 - 大脑存在专门编码"缺失"的神经元:鸦科动物、猕猴和人类在判断"刺激不存在"时特定神经元被激活 [42] - 感知缺失并非神经活动的空白,而是独特的主动神经编码机制 [44] - 知觉现实监控理论(PRM)和高阶状态空间理论(HOSS)提出大脑存在高阶"事实核查"机制,在感觉区域缺乏可靠活动时主动生成"未感知"信号 [45] - 感知缺失需要反事实推理和元认知能力,要求大脑评估自身感知系统状态 [47] 零与意识的理论关联 - 对零的理解可能依赖于感知缺失的神经机制,掌握零概念可能需要具备感知层面的意识 [51] - 蜜蜂实验显示即使昆虫也展现对零的初步理解,但数字性缺失与感知性缺失的相似性可能是理解意识的关键线索 [54] - 最新意识理论认为零背后的数量表征机制可能是感知虚无的神经基础 [57] - 研究发现视觉中"无"的处理不同于"有",但听觉中寂静与声音的感知特性高度相似,表明感官模态存在差异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