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代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国宝画重点|“汉代四绝”里藏着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 2025-09-13 13:25
享有"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美誉的徐州 拥有2600年建城史 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 这里是汉王朝和汉文化的发祥地 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和汉玉 以其"汉代四绝"的非凡气韵 揭示着大汉王朝的文化密码 当考古者的手铲拂开沉睡的泥土 一个震撼世人的地下世界渐露真容 依山开凿的龟山汉墓如同微缩的王宫 这里不仅有墓主人安息的主室 还有武库、乐舞厅、仓库、水井等 这些汉画像石上的宴饮生活画面 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被誉为"石刻史书" 汉画像石题材十分广泛 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尤为引人注目 如车马出行、迎宾宴飨 六博对饮、舞乐百戏等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场上 徐州啦啦队队服上飞扬的纹饰 灵感就来源于画像石上古人"蹴鞠"的场景 不仅是对汉代上层社会 奢华生活的生动写照 更反映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 徐州汉墓出土的陶俑有6000余件 从造型设计大体分为兵马俑、仪仗俑 乐舞俑和侍俑等 执兵俑是兵马俑的一种 兵俑们或背负箭箙,引弓待发 或头戴风盔,身着厚甲 印证了史书中楚兵劲悍的记载 让人仿若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大汉疆场 来自驮篮山楚王墓的乐舞俑 体态定格为优美的"S"形瞬间 其上体前倾,左臂自然舞 ...
国宝画重点丨“汉代四绝”里藏着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 2025-09-13 12:36
享有"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美誉的徐州 拥有2600年建城史 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 这里是汉王朝和汉文化的发祥地 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和汉玉 还有武库、乐舞厅、仓库、水井等 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被誉为"石刻史书" 汉画像石题材十分广泛 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尤为引人注目 以其"汉代四绝"的非凡气韵 揭示着大汉王朝的文化密码 当考古者的手铲拂开沉睡的泥土 一个震撼世人的地下世界渐露真容 依山开凿的龟山汉墓如同微缩的王宫 这里不仅有墓主人安息的主室 如车马出行、迎宾宴飨 六博对饮、舞乐百戏等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场上 徐州啦啦队队服上飞扬的纹饰 灵感就来源于画像石上古人"蹴鞠"的场景 这些汉画像石上的宴饮生活画面 不仅是对汉代上层社会 奢华生活的生动写照 更反映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 徐州汉墓出土的陶俑有6000余件 从造型设计大体分为兵马俑、仪仗俑 乐舞俑和侍俑等 执兵俑是兵马俑的一种 兵俑们或背负箭箙,引弓待发 或头戴风盔,身着厚甲 印证了史书中楚兵劲悍的记载 让人仿若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大汉疆场 来自驮篮山楚王墓的乐舞俑 体态定格为优美的"S"形瞬间 其上体前倾,左臂自然舞 ...
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东汉砖头上竟有已经失传的超棒杂技 速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9 02:29
斜索戏车画像砖核心特征 - 画像砖定格1800年前汉代杂技表演高潮场景 堪称汉代杂技活化石 [2][4][29] - 采用线面结合手法分层叙事 记录马车行进中高难度杂技动作 [10][14][18] - 表演包含戏车履索倒挂 斜索攀登 杆顶倒挂托举等惊险环节 [8][10][12] 戏车表演具体形式 - 表演舞台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骑手扛旗前行 上层骑手转身射箭 [7] - 两辆马车竖杆间架设前低后高飞索 表演者单脚站立并向上攀登 [10] - 前车竖杆横杆有倒挂表演者 双臂张开托举双球 球上各站一人 [11][12] - 所有高难度动作均在马车行进过程中完成 体现超绝车技与杂技结合 [14][16] 汉代杂技发展背景 - 戏车表演源自车马军事技能(周代"射""御") 后发展为杂技节目 [14][16] - 汉代将马车与杂技结合 御车之术成为高难度表演 俗称戏车 [16] - 文献记载戏车存在"覆车颠倒"情况 属角抵戏中惊险重要节目 [16] - 戏车表演特征包含车 竖橦 杂技/乐舞者 但技艺已失传 [18] 汉代杂技整体生态 - 杂技类型涵盖力技(弄壶/扛鼎) 形体技巧(倒立) 耍弄技巧(跳丸/飞剑) 马戏(骑术/驯兽) 幻术(吐火/自解) [21][23][25][27] - 除宫廷娱乐外 民间杂技表演随处可见 成为大众休闲娱乐重要内容 [21] - 画像砖作为打开汉代生活钥匙 反映时代蓬勃生命力与娱乐体验感 [29]
看汉代幽燕大地的日常烟火(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28
汉代考古发现与展览 - 河南洛阳偃师区中州大渠出土汉代陶井 [2] - 陕西西安西北郊出土新莽钱范 [4] - 北京地区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代表的汉代考古发现日益丰富,出土文物包括陶仓、陶畜、陶井等反映农耕生活的器物 [5] 汉代社会经济与手工业 - 两汉时期农业迅猛发展带动手工业进步,生产规模扩大且分工细密,例如马王堆汉墓丝麻衣物、上林三官五铢钱范等 [6] - 汉代手工业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冶铁、纺织、制陶等行业均有显著发展 [6] 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 - 展览通过"一日"时间线索分5个单元(晨光熹微、日中而劳、暮色四合、星夜长眠、古迹新生)展示汉代北京地区社会图景 [7] - 文物包括铁器、铜镜、耳杯等,还原农耕、宴饮、墓葬等场景,体现汉代人对"安居乐业"的追求 [5][7] 展览合作模式与意义 - 展览采用"校地协同""馆院合作"模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师生策划,展品主要来自通州校区建设工地 [7] - 展览兼具学术与公众教育价值,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向社会展示汉代文化 [7]
【文化中国行】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央视网· 2025-06-29 12:31
武氏祠概况 -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 保存有我国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汉碑及汉画像石群 [1] - 修建于东汉晚期 包含至少三座祠堂以及墓室 石碑 石阙 石狮等建筑构件 [4] - 唯一可确认主人身份的武梁祠是精华所在 其主人为隐居儒士武梁 [4] 文物价值 - 武梁祠石壁保存着目前发现最早的三皇五帝形象记录 采用图文互证形式 其中黄帝形象成为陕西黄帝陵雕像蓝本 [4] - 全祠共40多块汉画像石 内容涵盖神话传说 经史故事和现实生活 系统展现东汉审美与文化 [4] - "孔子见老子"画像清晰再现儒道思想交流场景 另有多幅孔门弟子图及蔺相如 羊公等典故石刻 [6] 文化影响 - 鲁迅评价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其收藏的武氏祠拓片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仍能传递汉代气魄 [8] - 相关拓片深受海内外研究者关注 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完成馆藏拓片修复工程 [8] - 石刻群被央视《文化中国行》专题报道 反映其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的地位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