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

搜索文档
NASA确认的系外行星突破6000颗
科技日报· 2025-09-23 01:40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些完全不同类型的行星:有的像木星大小却更靠近恒星;有的围绕双星或已 死亡恒星运转;有的表面覆盖熔岩;有的密度如泡沫塑料;还有的云层由宝石组成。不同类型行星都为 研究行星形成条件提供了信息,并有助判断类地行星的普遍性及潜在分布区域,对探索宇宙生命至关重 要。 目前,直接拍摄到的系外行星不到100颗,多数行星光线微弱,被母星的光芒所掩盖。探测其他行 星一般采用的是间接法,如凌日法等。大多数候选行星需要后续观测确认,这也是档案中存在大量候选 行星的原因。 科学家已在整个银河系中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太阳系外的行星)。大多数行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 行研究,但科学家们知道,它们种类繁多,正如这幅艺术概念图所描绘的那样,既有小型岩石行星和气 态巨行星,也有富含水的行星,甚至还有温度如恒星的行星。图片来源:NASA官网戈达德太空飞行中 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日前称,其监测并确认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突破6000颗。 NASA在声明中表示,他们会持续将确认的行星加入统计,因此没有哪一颗单独被视为是第6000颗。目 前,还有超过8000颗候选行星等待确认。 银河系中可能存在数十亿颗行星,但要确认 ...
韦布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发现一颗系外行星
新华社· 2025-06-26 11:31
韦布空间望远镜新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技术发现系外行星TWA 7b存在的证据,若最终确认将成为该望远镜直接成像的首个系外行星 [1] - TWA 7b围绕110光年外的恒星TWA 7运行,其质量与土星相似 [1] - 该发现突破直接成像技术灵敏度极限,行星质量仅为以往直接成像发现最小行星的十分之一 [2] 技术方法对比 - 韦布望远镜此前主要通过凌日法发现系外行星,该方法依赖行星经过恒星时引起的亮度变化 [1] - 直接成像技术难度更高,需排除恒星信号干扰,此次研究团队利用中红外观测仪成功捕捉到尘埃环中的行星特征信号 [1] - 理论计算显示信号源为背景星系的可能性极低,支持行星存在的结论 [1] 科学意义 - 直接成像发现小质量行星标志着观测技术灵敏度实现数量级提升 [2] -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由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1]
“超级地球” 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6-20 21:29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宿主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距离恒星约0.674天文单位(1亿公里)[1][2] - Kepler-725c质量为地球的10倍,属于"超级地球"范畴,理论推测可能形成较厚大气层和强于地球的磁场[3]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3]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突破 - 首次应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发现低质量系外行星[4][5] - TTV技术通过分析已知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来推断"隐藏行星"存在,类似通过时钟偏差发现"看不见的手"[5] - 传统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对地球大小且远离恒星的行星探测效果有限[4] 中国空间天文项目进展 - 中国正在筹备"地球2.0"探测卫星项目,目标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7] - 本次发现将为CSST空间望远镜和ET项目提供新观测目标和技术支持[7] - 研究团队计划将TTV技术扩展应用于更多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系统[7] 系外行星研究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人类已发现5979颗系外行星分布在4483个行星系统中[2] - 宜居带定义为一个行星系统中可存在液态水的范围,液态水是碳基生命的关键条件[2] - Kepler-725c距离地球2472光年,实际探测难度极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