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赋能

搜索文档
丰年资本高端制造三期基金完成10亿规模首关
36氪· 2025-08-27 03:57
基金募资情况 - 丰年资本高端制造三期基金完成首次关闭 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 预计最终规模为25亿元人民币 [1] - 首关出资人包括中金资本 厦门建发新兴投资 北京股权 厦门金圆 中信建投资本等一线母基金 以及湖北省引导基金 光谷中金基金等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1] - 市场化投资人出资比例超过50% 中金资本 厦门建发新兴投资 北京股权 厦门金圆 铜陵国控 铜陵大江等历史出资人再次出资 [1] 投资策略与方向 - 基金重点投资国内技术初步成熟 市场需求明确 行业持续增长 进入发展拐点期的优秀科技企业 [2] - 投资领域覆盖大数据及信息系统 汽车及新能源 半导体 电子元器件 生命科学 新材料等细分行业 [5] - 已投出达梦数据 达利凯普 矽电股份 胜科纳米 强一半导体等头部项目 其中矽电股份和胜科纳米在2023年一季度连续两日登陆A股市场 [5] 产业赋能与价值创造 - 丰年资本通过管理赋能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构建"技术+管理"双重优势 [3][4] - 已形成成熟的投后管理体系 成功助推达利凯普 达梦数据等企业实现上市并产生超额收益 [7] - 基金将深度嵌入科技产业发展肌理 助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企业和需要"补链"的企业快速发展 [6] 行业地位与认可 - 募资完成获得市场化头部母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等主流投资机构认可 体现对中国科技产业长期发展的信心 [3] - 基石投资人厦门建发新兴投资和北京股权均强调丰年资本在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与硬核实力 [3][4] - 基金落地湖北武汉光谷 将借助地方人才 平台 资金等要素集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 [4] 发展历程与规划 - 公司自2014年成立即聚焦高端制造及科技产业投资 当时属"非共识"方向 现已成为主流投资领域 [5] - 管理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将继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 半导体等领域构建更硬核的科技投资版图 [7][8] - 目前基金已储备多个投资项目并开展相关投资工作 [6]
超越巴菲特的业绩之王,是怎样做决策的?
36氪· 2025-08-02 23:04
丹纳赫公司概况 - 公司40年股东回报达1800倍,超越伯克希尔-哈撒韦[2] - 累计完成超过400次并购,并购成功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9] - 培养出30多位上市企业CEO,包括通用电气百年来首位空降CEO[2] - 从工业工具起家转型为生命科学巨头,市值超千亿美元[2] 丹纳赫商业模式 - 核心模式为"收购-DBS赋能-现金流再生-再收购"的商业闭环[4][8] - 独创"市场→标的→估值"三步法筛选机制,聚焦医学诊断/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高增长赛道[9] - 建立5-10年长期项目库,前置评估人才与文化适配[9] - 通过"集团总部-平台-运营公司"架构实现业务协同[9] - 动态资产优化策略:成熟业务分拆上市反哺高成长领域[9] 丹纳赫商业系统(DBS) - 全流程操作系统覆盖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环节[12] - 包含基础工具、精益工具、增长工具和领导力工具四大类[12][14] - 强调持续改进、数据驱动和客户导向理念[12] - 已验证在工业制造、医疗诊断、软件服务等多行业适用性[12] - 美的集团通过DBS实现工厂精益转型,药明生物打造WBS系统[20][30] 并购战略与执行 - 平均每月完成一起并购,累计投入近千亿美元[9] - 并购方法论:选对领域、买对公司、定对价格、整合优化、择机剥离[10] - 分拆策略实现"进可攻退可守"的资本循环[9] - 通过DBS实现"能力嫁接、产业升级"而非简单规模堆砌[12][25] 行业影响与标杆案例 - 被誉为企业管理"隐形哈佛",管理输出能力比肩麦肯锡[14] - 模式被美的、公牛、复星、药明生物等中国企业借鉴[2][20] - 实现从成本领先到"成本+技术"双领先的模式升级[28] - 为全球化运营提供范本,平衡本土化与一体化[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