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矿开发

搜索文档
盛和资源20250921
2025-09-22 00:59
行业与公司 * 盛和资源完成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PIK公司100%收购 获得坦桑尼亚安古拉稀土矿84%权益[2][3][6] * 公司定位为稀土、锆钛及循环经济三个产业方向 并通过香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布局废料回收业务[21] * 公司策略从参股加产品包销转变为控股并自主开发 本次收购是公司首次主导矿山开发 是从加工型企业向资源控股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一步[20] 核心资产与项目进展 * 安古拉稀土矿总资源量461万吨 普钕含量约1.0% 在全球稀土矿中排名前十 资源量可排至第六位[2][5][8] * 首期开发已升级储量88.7万吨 规划年处理80万吨原矿 年产约1.6万吨稀土氧化物 回收率40% 预计可持续24年[2][10][15] * 项目预计2026年底建成 2027年前后投产 目前坦桑尼亚当地所有手续已具备开工条件[2][7] * 锆钛矿项目包括坦桑尼亚尼亚提(重矿物900多万吨)和马达加斯加嘉诚矿业(资源量为坦桑尼亚3-4倍) 参股澳大利亚盈拓资源(重矿物1300多万吨) 与国内配套选厂200万吨核准产能高度匹配[4][16] 项目优势与特点 * 安古拉矿放射性含量较低 剥采比仅一点几(国内四川牦牛坪十几倍) 埋深浅[2][8] * 运营成本约4800美元/吨氧化物 当前市场价约8万元人民币/吨 利润空间可观[10] * 回收率有提升空间(从40%至60%) 产量可增至2万多吨氧化物 其中钕含量约4000吨[2][10] 投资与成本结构 * 项目总投资不到3亿美元 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和住宿设施)[2][10] * 坦桑尼亚基础设施较差 需投资改善 增加资本开支强度[9] * 上调Pico项目收购价格20% 因全球稀土项目和上市公司股价上涨 市场融资更容易 且有美国公司出价2.4亿澳元(盛和资源报价1.9亿澳元) 但盛和资源报价最终获得通过[4][18][19] 政策与审批风险 * 稀土采选矿技术出口限制影响可控 国外不缺乏相关技术(如莱纳斯和芒廷帕斯) 公司持有84%权益 派遣核心人员驻扎确保技术保密 并与商务部、科技部沟通 有信心获得审批[11] * 进口矿纳入指标管理 国家下达稀土矿山和分离指标时会考虑进口矿因素 保证销路[11] * 股权交易审批已完成 预计2025年9月30日完成交割 仅剩国内技术出口审批[20] 地缘政治与税收环境 * 坦桑尼亚政局稳定 与中国关系良好 2017年修改后矿业法相对稳定[12] * 地方政府持有16%干股(按利润分成) 企业所得税率30% 整体税负与国内相差不大(国内企业所得税25% 资源税约9% 按收入征收)[12][13] * 不涉及资源税 可能有权益金(按销售收入征收)[12][13][14] 其他重要信息 * 项目周边有独居石等其他矿种 有增储空间 已知储量可支撑长期开采[14][15] * 与美国MP公司合作因关税导致报关延后 7月份进口量恢复 但未来出口量可能减少 due to美国国防部入股并提供高价支持[21] * 坦桑尼亚项目距离达累斯萨拉姆港约1000公里 距离姆贝亚市约150公里[10]
日本发现巨型稀土矿,可供人类使用730年,为什么迟迟不开采?
搜狐财经· 2025-08-19 10:44
核心观点 - 南鸟岛深海稀土资源潜力巨大但面临技术、成本、环境及物流等多重挑战 开发进展缓慢且依赖国际合作 [2][3][6][10][11][12] 资源战略价值 - 稀土被誉为工业血液 对高科技产业、军事装备及新能源开发至关重要 [3] - 日本过去50%以上稀土依赖中国进口 南鸟岛资源可满足全球730年需求 [3] - 全球稀土分布高度集中 亚洲为主要产区 其他地区大规模开发能力有限 [11] 技术挑战 - 矿藏位于5400米深海 现有探测设备最大下潜深度仅4000米 [6] - 开采成本极高 每克稀土需挖掘数百吨陆地矿石 [6] - 深海极端环境使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商业化开采需求 [6] 成本与投资 - 前期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不确定 投资者多持观望态度 [12] -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12] - 保险费用和救援成本因作业高风险性急剧上升 [8] 环境与生态 - 开采可能导致金属污染物泄漏 污染海洋生态并威胁渔业资源 [8] - 金属物质扩散将严重影响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8] - 需协调渔业团体利益 开采行动须谨慎考虑生态保护 [10] 物流与行政 - 岛屿远离本土 运输供应链复杂 普通货轮无法满足大规模物流需求 [10] - 天气变化与复杂海流频繁导致项目进度推迟 [10] - 环保政策严格且审批周期延长 项目启动难度增大 [12] 开发前景 - 日本计划开展小规模试探性开采 大规模开发需依赖国际合作 [11] - 欧美矿业公司深海采矿投入较少 海底采矿产业链尚未形成 [11] - 随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加强 未来存在资源开发突破可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