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主导权

搜索文档
要中国交出稀土?美商务部长:稀土是美国发明的,却被中国抢走
搜狐财经· 2025-09-03 09:03
全球稀土供需格局 - 2025年全球稀土年产量预计突破40万吨 中国以68%的绝对占比领跑全球市场 [1] - 2023年美国本土稀土开采量仅4.6万吨 远低于中国近28万吨的年产量 [5] - 2030年全球稀土需求将实现翻倍增长 高性能永磁体、动力电池等领域依赖度持续攀升 [18] 中美产业竞争态势 - 美国商务部长宣称要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夺回主导权 但美国参与全球产业链时间较晚 [3] - 美国将产业衰落归咎于中国低价倾销 但世贸组织裁决指出与中国出口管理措施无直接关联 [6] - 美国能源部追加13亿美元专项资金用于国内稀土开发 国防部与多国签署协议构建多元化供应链 [8] 中国产业优势分析 - 中国企业通过优化溶剂萃取等工艺 将稀土氧化物纯度提升至99.95%以上并实现成本大幅下降 [6] - 中国已建立从开采到高性能磁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2025年1-7月钕铁硼磁体出口同比增长12.8% [8] - 中国稀土集团完成六大央企战略重组 形成全产业链国家队 国家将稀土定位为战略级资源 [18] 美国产业面临挑战 - 美国新矿场环保审批周期平均需19年 劳动力成本较全美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51% [8] - 美国稀土自给率短期内难以突破20% 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目标遥遥无期 [9] - 美国80%以上稀土精矿需出口到中国加工 高端磁材产品严重依赖中国分离提纯环节 [13][20] 全球产业链动态 - 中美形成稀土-芯片交换机制 美国放宽部分高端芯片对华出口换取中方稀土稳定供应承诺 [11] - 墨西哥对出口中国的汽车和纺织品设置新关税壁垒 印尼巴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布局稀土 [16] - 欧洲企业在高性能稀土永磁体研发取得突破 但距离规模化量产仍有相当距离 [16] 技术与发展趋势 - 稀土是新能源、风电、高端电子、电动汽车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材料 也是军事装备、航天科技等战略领域命脉 [8][14] - 稀土主导权较量本质是技术实力、成本控制、产业链效率和战略定力的全方位比拼 [20] - 全球稀土格局将走向多极化、协同化发展道路 需在公平开放互利合作基础上实现共赢 [22]
中国机器人战略、稀土和日本失败连锁
日经中文网· 2025-08-14 03:10
人形机器人的战略意义 -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人力资源本身",而非单纯工具,目标是实现"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的通用性 [2][4][6] - 中国计划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第一,推动行业投资热潮 [2] - 人形机器人普及将加速中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渗透,并直接增强其国势影响力 [6] 技术优势与稀土主导权 - 中国掌握全球80%的稀土磁铁市场份额,这是伺服电机(机器人关节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 [8] - 每台人形机器人需2-4公斤钕磁铁及0.6-1.3公斤钕镨合金,预计2050年全球需求量超10亿台 [8] - 钕镨合金预计2037年起供应短缺,2046年短缺量达47%,强化中国稀土定价权 [9] 国际竞争格局 - 日本优先发展"轮子加手臂"实用型机器人,但在人形机器人战略上缺乏国家中长期规划 [4][12] - 美日开发新矿山需15年以上周期,替代磁铁技术难以匹配高性能需求 [12] - 中国通过整合稀土资源管制(如2023年11月实施73项稀土出口申报)强化产业链控制 [6][8] 产业政策对比 - 日本在氢能等领域因缺乏资源保障战略而落后,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氢能制造体系 [12] - 日本需重构产业政策,将稀土风险纳入机器人战略,协调AI/能源/材料创新 [13] - 自由主义经济面临专制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挑战,需升级政策应对机制 [13]
美企要找中国PK,输了让出稀土主导权!不料中方出手,一招制敌
搜狐财经· 2025-06-24 03:26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占据牢固主导地位 美国等国家试图挑战但面临多重障碍 [1][3] - 美国将俄克拉荷马州作为稀土产业战略基地 布局镍精炼厂 锂精炼厂 电池回收厂及稀土磁铁设施 [3] - 澳大利亚企业已押注俄克拉荷马州并加大投资 美国企业也在该州建立生产设施 [3] 产能规划与目标 - 美国企业计划年精炼镍200公吨 并目标在2030年扩大至3.4万公吨年产能 [5] - 即便产能计划完全实现 仅能满足美国每年镍需求的10% [5] - 美国稀土储量丰富但长期未大规模开采 面临开采成本高 产业链断裂和环保限制等结构性挑战 [7] 政策影响 - 中国依法加快稀土出口许可证审查 已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 [7] - 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 通过出口许可证审查机制影响全球供应链 [9] - 政策调整时机与美国产能扩张计划形成直接对冲 削弱美国替代战略的实际效果 [9]